山青水美蟹儿肥
发布时间:2010-09-25 | 浏览:
辽宁日报2010年7月30日3版

江海交汇处的丹东,美景、美食、美不胜收。
九曲十八弯的鸭绿江水,一路奔涌汇入黄海。它用巨大的自然力,冲积出大量的沃野良田,孕育出无数的宝藏。一座秀峰,便讲述了一串神话;一道峡谷,又留下无数传说;一盈绿水,更送来无尽自然的馈赠。有了鸭绿江,丹东便有了清秀的山、柔美的水,更有了享不尽的人间美味。山青水美蟹儿肥,到鸭绿江畔,尽享饕餮盛宴带来的快感,让味蕾也跟着度个假。
一业兴而百业兴,丹东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丹东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海鲜系列、满族饮食系列、朝鲜族饮食系列、回族饮食系列等别具一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美食文化不能丢。多年来,丹东借助旅游业的逐渐兴旺,已将本土的特色美食,深深地根植于丹东厚重的饮食文化之中。
提及丹东的美食,当以海鲜为先。位于鸭绿江与黄海入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丹东这里的水域被俗称为“两混水”,因此这里的海鲜风味独特。
丹东的海鲜又以蟹居首。味之美者,蟹之后,无出其右。 “梭子蟹”是丹东的特产之一,其他海域少有这个品种。它生活在深水中,个大肉鲜,一直是蟹类中的上品。 “西风起,蟹脚响”,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那种意境想来就是一种国画的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产也不能例外。丹东的黄蚬子味道特殊鲜美,到了其他地方,那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顿时形神味全失,没了诱人的丰姿。按说也怪,为什么只有产自丹东的黄蚬子让外乡人惊艳,让游子魂牵梦萦?这是风与水使然。江海交汇处的养分充足,因此这里盛产的黄蚬子比其他地方的个头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
黄蚬子肉嫩味鲜,素有“赛干贝”之说,并具有药用价值。蚬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无机盐、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营养价值颇高。
说起丹东的特色小吃,真是数不胜数,首屈一指当数丹东米叉(chǎ)子。在丹东有这么一说:来丹东不看鸭绿江,算你白玩了;来丹东不吃米叉子,算你白吃了。虽有些虚妄,但还真是那么回事。这米叉子早先是满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后磨成水面,经沉淀,用手工或模具制成筷子头粗细的光滑条状,炒吃,炖吃,味道鲜美、可口。
对米叉子,丹东人可谓一往情深了。远走他乡的游子,回到故乡都要美美地吃上几顿;回不来的,也要找机会请人捎点过去,以解思乡之情。一盘小小的米叉子吃出了浓浓的乡音,品出了深深的乡情。
朝鲜族食俗对丹东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各式朝鲜料理、韩氏烧烤在这里风靡。丹东的饮食汇聚了满族的酸、黏、甜,朝鲜族的辣、酸、咸,回族的烧、烤、涮,加上各色海鲜水产和传统风味小吃,足以让人大饱口福。
到丹东鸭绿江畔品尝特色美食,只言片语当然述不尽、道不完。有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色彩与人文,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风俗与美食,而每道美食亦有每道美食的特色与流传。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于是有了自己的城市风俗,有了自己的城市特色,有了自己的城市故事。
□本报记者/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