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一隅“三沿”看丹东

发布时间:2011-03-09  |  浏览:
辽宁日报2010年12月11日1版
一隅———辽东一角、“死胡同”,“三沿”———沿江、沿边、沿海;这是地理上的客观存在,也一度是自身发展的包袱。现在,丹东这样自我介绍———沿海,沿江,也沿边;抛却恋江情结、走出了思维的“死胡同”后,看到了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三沿原本就是前沿
 
  丹东有条鸭绿江;
  鸭绿江上有断桥。
站在断桥上,远看云卷云舒,近观潮涨潮落,一江之隔的异国风情,尽收眼底。海天之间,沙鸥翔集,鸣声清脆,整座城市紧紧依偎在江海的怀抱之中。
转身向海,三沿变成前沿
  “这是丹东吗?怎么有点认不出来了?”13年前来过丹东的美籍韩国人高晟勋再次踏上丹东的土地后,发出了感慨。
  第一次来丹东,他从韩国飞到沈阳,下飞机又坐了5个多小时的汽车,累得浑身散了架。楼房矮小、路灯昏暗、工厂破旧……唯有鸭绿江还算美丽。这就是高晟勋对丹东的印象。
  13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瞬间。然而,丹东却在这短短的瞬间里烙下了永恒的印记:曾经破旧不堪的丹东火车站,被年轻的现代化丹东站代替了;鸭绿江边曾经寂静沉睡的土地上,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有序摆进,荒地变成了热土;东北东部铁路、丹沈铁路客专、丹大快速铁路,丹通、丹海高速公路接连动工,港口提速扩容,昔日被戏称为“死胡同”的丹东,开始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
  最让高晟勋没想到的是,在离市区15公里的地方,丹东建起了一座美丽的新城。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发展速度在韩国曾叫做‘汉江奇迹’,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相信不久后的丹东也将出现‘鸭绿江奇迹’!”
  “新”!一个外国人眼中丹东的今昔不同,娓娓道出了这座城市转身的精彩。敞开胸怀拥抱大海的丹东,在“十一五”期间将自己的脉搏与世界的脉搏一起律动,一个跃上了全新高度大开放的丹东,魅力无穷!2006年至2009年,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6.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88亿元,增加到19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不足22亿元,飞速增至50多亿元。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能源消耗的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日趋减少,让丹东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厚重的质感,那就是注重增长质量,以人为本求发展,将经济崛起的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还是让数字来说话吧,它或许枯燥,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仅去年,丹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3%,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却下降了4.6%。
一隅之地,演绎江海之变
  8年前,曾有一群北京游客来丹东,其中一位女子跟同伴对话,听之令人回味不已:“丹东是吉林省的吗?”“不是,辽宁的。”“这儿什么最出名?”“你忘了,‘雄赳赳,气昂昂……’”“哦,是鸭绿江。”
  8年过去了,如今,到丹东来的人都发现,丹东不仅有一条闻名中外的鸭绿江,还有宽阔奔腾、大气磅礴的黄海。
  过去,丹东沿江,沿边,也沿海。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守江沿海的丹东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江边,在外人面前,他们总是首先说自己“沿江”。这是因为,正是鸭绿江,让丹东在几十年时间里受益匪浅,丹东人无法割断自己浓浓的恋江情结。
  沿江、沿边,不应成为丹东人发展的思维禁锢。在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激烈碰撞后,随着城市发展由沿江向沿海转移,随着丹东新城区的拓展,丹东人逐渐走出了思维的“死胡同”。
  现在,丹东自我介绍时,会这样说,沿海,沿江,也沿边。看似简单的字眼转换,实际却是丹东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及用全局观点,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框架下,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多重时空交叉点上思考,把自己放在了新的发展坐标中。这个目标定位体系就是从鸭绿江时代迈向黄海时代。
  从“江边”迈向“海边”,就是充分借助丹东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三沿”的区位优势,让丹东肩负起东北东部地区走向世界“大通道”的重任。
  丹东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个重任———东北东部铁路、丹通高速公路、丹海高速公路将在两年内正式通车;建设中的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正在全速推进;丹东港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国内港口直接通航,海洋红港今年正式开工建设;已经开通的北京、上海等空中航线,更是让丹东早已进入以北京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加上丹东现有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丹东将同时拥有四条高速公路、四条铁路、两个港口、一个空港,“八路、两港、一场”在中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如此完备的基础设施,如此便捷的交通网络,独一无二。
  临江临海临朝韩,新港新区新商道。全新的丹东,全新的2010年。10月8日,1743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负责人汇聚在丹东,洽谈1000个项目,其中不乏韩国SK集团、美国UPS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这在丹东历史上是第一次,即使在东北也不多见。
  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丹东列为重要节点;12月,中朝两国签署贸易协议,以加大贸易往来。丹东,迎来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机会。如何抓住机遇,让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丹东面向黄海、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将沿海开放的区域和优势持续放大。他们携手大连及东北东部11市(州),构建了东北东部12+1经济合作新框架,以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将东北东部巨大的影响力和潜力不断辐射周边。目前,12+1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已搭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通道正快速打开,东北腹地向大海敞开怀抱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江海之城,丹东化蛹成蝶
  每到周一,家住丹东市区的肖楠就会坐着早6点左右的第一班丹东至东港的公交车,去东港日本语专业学校上班。去年8月,肖楠进入东港日本语专业学校任教,最初她还在想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现在丹东东港同城化,让她感觉其实自己就在家门口工作。
  跟肖楠有着相同感受的丹东市民不在少数。继去年实现了丹东东港两地居民户籍自由迁移、企业账户跨市通兑等社会管理和居民待遇同城化之后,今年,丹东又统一了两地社会福利资源、两市老人优待政策、两地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实现了医疗保险“一卡通”等一大批居民同城待遇事项,数十万群众受益。
  “去年,这里是一片工地;今年,这里是一片公园。”登临丹东新城区灯塔山公园最高点,学府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商贸服务区、口岸物流区、住宅区等尽收眼底,到处洋溢着发展与崛起的气息。承载着丹东美好未来的新城区,在不到3年时间里,共开发建设区域22平方公里,宽阔的“六纵六横”主干路网全部通车;国门湾公园、灯塔山公园、沿江绿化景观带等观光休闲场所陆续建成;九年制学校、商业街、市民服务中心、新区医院等城市功能项目也纷纷加快工程进度;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在新区规划的工业区里落户投产,为这里的居民近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也使新区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
  在老城区,日新月异同样在上演。振安区启动了九连城新区建设,区行政中心东迁,北部面山公园与南部湿地公园包围中的农民新村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景观;五龙背以温泉为主题打造城市“后花园”,振兴区、元宝区,也纷纷向汤池、金山等区域转移城市功能,汤池综合工业园、金山教育产业园、物流园等陆续浮出水面……丹东,正由一座边城向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最宜居城市款款迈进。
  水绿如蓝的鸭绿江依旧静静流淌,奔流至海。江海分界处,当江水与海水彼此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时,丹东在期待,世界在期待。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