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发展抢抓“第一时间”

发布时间:2011-03-09  |  浏览:
辽宁日报2010年12月17日5版
  核心提示
  鸭绿江水绿如蓝,北黄海波澜壮阔。
  这个冬天有点冷,但丹东上下谋发展、快发展的干劲却是激情澎湃,气势如虹。243万丹东人的步伐愈加坚定,目标愈加清晰——立足北黄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把丹东建设成为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生态、文明、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构建大气秀美的新丹东。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这一精准的发展定位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而要将这一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落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次会议上,丹东市委、市政府将2011年确定为项目年,旨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眼下,在保证“收好口”的同时,按照明年确定的工作目标,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正在抓紧安排,随即将全面展开——第一时间“请进来”、第一时间“抓落实”、第一时间“增后劲”……丹东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胸襟和气魄加速前行,确保实现由“助跑”到“起飞”的历史跨越。
  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重新审视丹东,不难发现,丹东拥有诸多发展优势。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沿边地区加快开发开放,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为丹东加快合作步伐,承接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了难得契机。随着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陆续投入使用,丹东将融入沈阳经济区和大连一小时经济圈,经济发展腹地不断向东北东部延伸扩大,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丹东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预计分别达到16.3%和30.2%,分别高出“十五”时期3.7和11.4个百分点,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实现了由“助跑”向“起飞”的转变。随着一大批重大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站等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丹东发展的基础条件极大地改善了。这段时间,丹东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一批项目将陆续进入投产达产期,这些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丹东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全面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十一五”画上圆满的句号。
  “开放牵动、基础支撑、内在动力”,形成了丹东未来跨越发展的“三大引擎”,也使丹东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认清形势的目的是为了抢抓机遇。 “十二五”时期,丹东要实现由“助跑”到“起飞”的历史性跨越,关键是要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以大投入、高速度,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在新形势下,丹东将着力抓好中朝鸭绿江跨境自由贸易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形成借势而上、全面开放的崭新态势;着力抓好以新区为核心的沿海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形成引领、带动全域快速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抓好以海洋红港为依托的大孤山经济区建设,形成重大项目集聚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以增量促结构调整的科学发展路径;着力抓好大旅游和环境建设,形成以生态文明为显著标志的城市品格;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基础;着力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形成平安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到“十二五”末,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冲击2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冲击300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冲击10000亿元,引进内资五年累计5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00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抢抓机遇强势开局
  面对“十二五”的发展蓝图,丹东全市上下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干劲十足。明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沿海六市平均水平,高于今年的发展水平,确保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开放是牵动丹东未来发展的“主引擎”,是实现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的重要途径。明年丹东将继续加快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大东港、海洋红港的建设,特别是海洋红港争取早日开工并发挥作用,与大东港共同形成丹东大开放、大发展的强大牵动力。高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保证进度,确保如期完工。丹东机场候机楼明年7月底交付使用。继续深化东北东部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良性机制,吸引东北东部更多的人才、项目等向沿海集聚。
  科学的发展布局是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和关键。在进一步做好沿江一线的基础上,丹东明年将全力做大沿海一线,并以此牵动全域的大开发、大发展。沿海区域以大东港、海洋红港两大港口为依托,实现经济发展中心逐渐向西转移,大力发展造船、钢铁、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制造等临海临港产业,形成百亿元大项目的集聚区,打造高标准新型产业基地,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崛起。同时,坚持积极保护,科学利用,做好湿地调整及涉海工作,对东港沿海区域,特别是海岸线、临港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合理控制发展空间,为临港近海重大产业项目做好预留。沿江区域以打造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全面启动沿江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建设。同时,以老城区为重点,以打造休闲城市为方向,以形成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为目标,发挥各类园区的作用,加速发展金融、会展、商务、休闲、娱乐、养生等产业,完善休闲城市的各种要素,尽快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区经济。
  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是丹东做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今后丹东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选择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义无反顾地培育、扶持,使其成长壮大为支柱产业。一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重点引进上百亿元规模的产业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从而形成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明年计划引进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以上,并力争开工。二是坚持大投入引领。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大宗土地储备,提前做好“七通一平”,形成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的吸引力。三是坚持大融资扶持。筛选100家、重点培育30家企业,狠抓企业上市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力争使丹东的上市企业数量有大的突破。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引进,明年争取新引进域外银行5家。
  同时,丹东市将以沿海沿江开发建设为牵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迅速做大全市经济总量作贡献。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新丹东。
  □本报记者/黄宝锋/蔡晓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