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建设创造“丹东速度”
发布时间:2011-04-19 | 浏览:
辽宁日报2011年3月18日5版

新城区孕育新希望。□孙 倩/本报记者/王卢莎摄
新区中心广场效果图。
丹东新区一景。

新区住宅小区高楼林立。
核心提示
东风扑面春来早。尽管今年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但却丝毫没能阻挡住丹东新城区建设的步伐。“叫响新区”、“扩大新区”、“做精新区”、“繁荣新区”,构建丹东未来城市中心的主基调犹如激越的进行曲,成为在丹东大地激荡着的最强音。
以安民山为核心,开辟行政文化、现代服务业、软件、商住和旅游5大片区,拓展新区城市空间;高标准建设新区市民广场、安民山公园、新老城区连接带沿江带景观等标志性建筑和生态景观,形成适宜人居的生态区和高端城市生活的引领区;以政府搬迁和各类项目运营为引导,拉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区汇聚……一张张发展建设的蓝图,把准丹东新区建设的“脉搏”,抓住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极大激发和振奋了丹东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精气神。
丹东新区强势起跳,其力已积,其势已蓄,其期已至。丹东人正努力把蓝图变成现实,把规划的、说出来的变为现实,让“丹东速度”在这里叫响。
新区孕育新希望
记者曾在一本书中读到:“激情是瞬间燃起把黑夜照得漫天通红的熊熊烈火!激情是横扫一切驰骋千里的汹涌巨浪! ”激情产生力量,它使人们在工作中时刻处于锐意进取的状态当中。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者们,正是用这种不断奋进的熊熊烈火,燃起新区建设的激情与活力。
新区承载着丹东的梦想,丹东人也对此寄予厚望。“要不惜重金,请国内最好的设计师来谋划丹东新区,要给丹东子孙后代一个满意的交待。”丹东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决策,利用优越的山水自然条件,形成显山露水的城市结构,让新区融于自然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显山、露水,依山、就势,生态为主,主张和谐,打造丹东新城区新形象”,成为新城区建设的标准。
新区孕育新希望。憧憬着新区的美好未来,集聚迸发出的创业激情让丹东的建设者们忘记节假、不知疲倦。无论是春节长假,年味正浓时,还是周末假日,家人团聚时,他们将自己的工作和休息都倾注到新区建设的忙碌中。 2009年的大年初三,他们提前结束休假,组成招商小分队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们走访企业,洽谈项目,举办主题招商会,几番走出去,又几次请进来。从暑气逼人的江南,到滴水成冰的北国,他们风尘仆仆,无怨无悔。为了新区的建设,他们没日没夜,没年没节,苦中作乐。
一座激情迸发的城市,缘于无法抑制的兴奋点。丹东新城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战略的东端起点,是东北东部铁路的出海口。独特的地理位置、无限的发展商机、巨大的发展潜力,让她注定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成为中外投资者的梦想所在。243万丹东人民,正以无比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家乡二次创业的洪流之中,无比高涨地关注和贡献于新城区每一天的变化:今天的丹东,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四大组团”开发突飞猛进,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配件等十大产业不断夯实,超亿元项目纷至沓来……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激情不断迸发的动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加速器。丹东新区,风劲帆圆,群情激昂,正推动丹东朝着辽宁对外开放新窗口和沿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朝着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朝着东北亚地区国际化港口城市的目标铿锵挺进。
蓝图由平面成立体
过去的两年,丹东新区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走出来”的巨大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一个现代化的蓝图由平面变成了立体。这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沿鸭绿江畔顺路而下,追寻丹东新区建设的足迹。进入文安滩,江面豁然开朗,慵懒的江水在此划出一个迷人的S弯。文安滩原来是江边的一片洼地,后来经过垫土石(有的地方垫起的土石达到3-4米)、平整才形成今天的模样。从文安滩的今昔巨变,丹东人改天换地的真实写照便可窥一斑。
新城区之于丹东,如同浦东之于上海,铜锣湾之于香港,发展的领军位置举足轻重。如今,这里脚手架林立,施工车辆川流不息,新楼盘如雨后春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考察的客商、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不远处的多功能现代化公园——安民山公园,加上地质工程大学等高校及高科技单位的入驻,更为新区的发展注入了生动的色彩和奋发的活力。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新兴都市呼之欲出!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丹东人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隔个把月,都要驱车从老城区沿江向东港市方向“巡视”一遍。这里有标志1443公里滨海大道东端起点的大型地图,这里有芦苇荡在荒滩上随风摇曳,这里还有碱蓬草连成的小片“红海滩”。临江公路有如玉带串珠,将新城的各个区块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国门湾临近鸭绿江入海口,江边绿化带景色宜人。登高远眺,只见住宅项目工程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整个小区已初具规模。一个都市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相互融合的边境山水园林城市,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只相隔数月,丹东新区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一座座功能建筑相继落成,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人的目光。位于新区西部的丹东市体育中心即将完工,三大场馆主体工程目前虽尚未加彩饰,但它们银灰色的钢构“骨骼”已堪称艺术品。遥看体育馆、训练馆和游泳馆主体建筑,弧形钢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让人感觉到特有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就象3朵巨型浪花,绽放在新区江畔。
2010年,实干中的丹东新区可谓不平凡。全年开工面积214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50%以上。城市功能项目中,市民服务中心、市民公园投入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主体完工;新区医院、职业中专、新区综合写字楼、东北东部联合体大厦、水上巴士、安民山公园等开工建设。城市功能项目的快速完善领跑商业地产,SK保税物流中心、商业街、东兴园、新加坡城、锦江花园、上城左岸部分竣工;五星级酒店、温州城、滨江一号、绿江太湖城、红顶商场、家居广场、科技五金城、台湾街、金色水岸、西湖城、黄金水岸、银河湾、新城丽都等30个项目全速推进。
不寻常的“加速度”
在丹东新区的建设进程中,丹东建设者们创造的“丹东速度”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且看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从2009年4月至今,建设步伐可谓一日千里。短短20天,完成初步的发展规划、出台产业优惠政策;一个月,招商工作全面展开、主题招商好戏连台;两个月后,起步区一期14栋共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上梁;4个月后,起步区二期26栋共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开工建设。到2010年9月底,起步区一期、二期共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研发检测中心、10万平方米的仪器仪表学院、2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全部建设完工……从概念的提出到二期首家企业开工生产,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种超乎寻常的“加速度”成长,被誉为“丹东速度”。
不仅如此,昔日的“丹东速度”仍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到去年年底,一期标准厂房50户企业全部投产;二期标准厂房全面竣工,300户签约企业争相入驻;研发中心、仪表学院盛装迎宾。
与此同时,“丹东速度”影响、带动着整个新区的建设进程,项目开工“加速”前进。新城区管理办公室在为SK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办理相关手续时,变以往的“串联审批”为“并联服务”,多项手续同时进行,大大减少了审批时间,推着企业在4月实现开工,比预期至少提前了一个月。这样的力度、这样的进度,让新区在去年5月以前便完成了全年的项目开工计划。
今年春节刚过,料峭的春寒未能阻碍新区建设的脚步。 3月2日上午10时,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公司厂区,打桩机有力的夯击声不绝于耳。走进生产车间,淡蓝色的房顶灯火通明,数十名工人正在安装设备……据临港产业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主厂房、生活服务楼、办公楼均已完工,进入装修和安装设备阶段。预计今年8月进入设备调试和试运转,年底试生产。
就在各大工业园区争抢早开工的同时,新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业地产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复工。金和温州城、国门湾科技五金城、曙光新城丽都等地产项目工地上,焊花飞溅。新城区管理办公室在做精新区方面,重点抓项目的落实工作。今年确保市民公园、市民广场等投入使用,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文体项目主体完工,以崭新的新城形象引领市民向新区转移。东兴园、上城左岸、绿江太湖城等16个商贸地产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形成优越的人居条件和良好的商贸氛围,推动商家、店铺进区营业。同时,实现仪器仪表学院、职业中专、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运行,吸引市民就学、入住。据了解,新城区年内将建成住宅300万平方米,满足10万人的居住需求,吸引域外人员5万人以上,形成向新区移民的热潮。
雄鹰欲飞需健翅,铁舰出巡有巨桨。丹东市经济的振兴,需要新区强有力的支撑。就在丹东经济起锚解缆隆隆启动之时,新区建设的东风吹至,壮哉,快哉!又是一年春风到,今年春到绿更浓。 2011年,丹东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点燃激情,抓住“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抓实干,奋起直追,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豪情,追江逐海,勇立潮头,迎接又一个激情澎湃的春天。而今,丹东新区即将全新奋进,正以其全新的面貌屹立于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潮头!
□本报记者/黄宝锋/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