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百姓记者”刘彤(上)

发布时间:2012-02-07  |  浏览:
辽宁日报2012年1月11日
  从门到窗子是7步,从窗子到门也是7步。
  熟悉的距离,凌晨两点多就爬起来工作的刘彤,不知道用脚步丈量了多少遍。
  孤灯一盏、3000多张碟片,安静地簇拥着一个孤单却不孤独的身影,5年来从未改变。
  5年,漫长而又短暂。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没有起伏跌宕的大波折,有的只是琐碎、辛苦、付出和坚持,而他却以内心的火热和执着诠释着记者的良心以及媒体与社会的良知。
  “有事儿您说话,有困难您开口。只要能帮群众排忧解难,吃点苦头、受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这是誓言,更是承诺,他至今践行。
  刘彤,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群众眼中的“百姓记者”。
  扎根泥土,他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
  “有一年,俺们小队都用面袋子往回拿钱”、“俺们村里,20岁往上的都有媳妇儿,俺们有钱啊”……一句句土得掉渣的话儿,经常出现在刘彤的新闻稿件中。这原汁原味的语言是刘彤踏破“铁鞋”,硬生生从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山沟里仅有的几户人家“抠”出来的。
  10多年前,刘彤是跑宽甸县的农村记者。对记者而言,到农村采访是辛苦的,但秉承着“记者下去,新闻上来”的理念,刘彤十几年如一日,将宽甸县22个乡镇上百个村民组走了个遍。
  1999年秋天,刘彤到宽甸县长甸镇采访,当从镇党委宣传委员口中得知河口村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时,他就急着要去现场采访,但当时镇政府的办公车都不在镇里,这让宣传委员很为难。这时,正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当即谢绝了镇领导挽留吃午饭的好意,一脚登上了农民兄弟的拖拉机,之后又头顶烈日步行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卖鲜桃的现场。
  当地农民正肩扛着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燕红桃,喜笑颜开地往外地客商的大小车辆上装。 “农民上网销售农副产品,多好的新闻啊! ”刘彤山上山下采访果农、村干部和外地客户,衣裳湿透了,午饭也忘了吃。采访结束后,他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长途汽车站。
  长途客车上,《互联网上卖鲜桃》的录音报道就在刘彤的脑袋里成形了。这篇录音报道在年度省政府广播奖评比中征服了全体评委,同他的另一篇以小视角透视大主题,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的录音报道《毕铁匠下岗》同获新闻类节目一等奖。
  “下乡采访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真实”,刘彤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大水沟村听民谣》、《农家汉巧干工艺活》、《爱算计的农民秦世贤》等一篇篇农村气息浓烈的报道深受农民朋友喜爱,这些稿件都是刘彤用脚板子一步步量出来的。
  “他关心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切身利益,他的心与农村、农民是连在一起的,他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 ”一位和刘彤打了多年交道的乡镇干部提起他,语气中满是赞赏。
  没法不赞赏他!他为农民的难心事鼓与呼,他为农民的不公事鸣不平,他敢对损害农民利益的事儿说“不”。在多年农村记者生涯中,刘彤一直以农民的视角和新闻的笔触,用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报道,想农民所想、思农民所虑、帮农民所需。
  在一次采访中刘彤了解到,一位农民为一垄地的归属上访3年没有结果。之后,刘彤先后6次联系村、镇、区相关部门,最后在区信访办的协助下,了却了困扰这位农民兄弟多年的心病。
  事例不胜枚举。扎根丹东市农村广袤的土地,刘彤以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注民生,他为百姓的事“跑到底儿问到根儿”
  创办于2007年初的《民生早报》,是丹东市特别火的一档广播电视节目,节目里有一个以刘彤之名打造的重点栏目——“刘彤走社区”。进入全新采访领域的刘彤,从农村记者摇身一变,就此和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是百姓关注的,他就要“跑到底儿问到根儿”。
  2008年,一位姓吕的市民给刘彤打电话,说开发商强行拆除自己住房的一面墙。刘彤赶到现场了解到,一间连接主房的厦子是这位市民孩子的住房,已经居住了几十年,开发单位只同意两间房给一处筒子房,这样一家人根本不够住。刘彤不惧威胁,据理力争,并联系相关部门领导,当天下午这位吕姓市民就拿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钥匙。
  丹东市振兴区铁矿沟有一处挡墙严重倾斜,一米之外就是人行通道和一处住房。由于传闻这里即将动迁,因此哪个部门也不想投 “冤枉钱”去维护。刘彤先后找过办事处、市防汛办,采访居民、社区干部,并进行了跟踪报道。新闻播出后,分管市领导亲自查看,当场拍板新修了挡墙,社区干部也了却了年年汛期死看死守的烦恼。
  刘彤就是有股劲儿,不解决问题不算完,有关部门不给百姓一个交待就不撒手。失地农民的生活、市民的“菜篮子”、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养老、的哥的姐如厕难、教育资源平衡发展……群众的心声都在刘彤的关注之内,每个问题都需要跟政府职能部门或相关单位见面和沟通,都需要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当中有支持的,也有不“感冒”的,刘彤宁肯得罪一名带“长”的领导,也绝不让一个百姓失望。
  种子公司家属楼下水井堵塞半年,脏水外溢,砖头垫起老高居民才能出行。因为部分居民不签字,公共维修资金不能到位,而物业也以此为借口拖延维修。刘彤实地查看后,约来管理市住房公共维修基金的领导和物业经理,并召集居民做工作,当天开修当天完工。
  2009年,《民生早报》由录播改为直播。自此,刘彤的工作节奏更紧张了,每月有10天要凌晨2点多起床,搜索、编辑昨夜今晨的最新资讯,5点半到台里做播出准备,6点直播。为防止睡过头,刘彤把两部闹钟、一部手机分别定格在凌晨2点10分、2点20分和2点30分3个时段。
肩负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职责,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的刘彤,不仅报道老百姓,更关心老百姓。今年54岁的李文田8年前患上半身不遂,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住在廉租房里,每月只靠300多元的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过日子。因为交不起有线电视初装费,一台旧电视也成了摆设。很快,刘彤以《民生早报》节目组的名义出钱圆了李文田看上电视的梦想,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减免了他的收视费,两人也因此成为好朋友。
  去年大年三十,刘彤又带着礼物到李文田家,陪他一起看春晚。李文田说:“没想到刘彤能看得起我,和我交朋友,现在我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唠唠。我脑子记不住字,手又不听使唤,给他发个短信要用半天、一天的时间,那我也愿意。 ”2011年11月,他用积攒下的50元钱做了一面锦旗,步行3个小时送到刘彤的单位。
  “只要扎到群众中,就能挖到好新闻”。 15年来,刘彤用两个自行车轮子和一双脚板子“量”出近百部获奖作品,其中12部作品先后获得省级新闻评比一等奖。
  台领导和同事都说,刘彤从当记者那天起就是一个“走转改”的记者,一个接地气的记者,一个沉底的记者,一个老百姓欢迎、政府放心的记者。
  好记者,当如刘彤。 □本报记者/黄宝锋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