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新东港:文明幸福魅力

发布时间:2012-02-21  |  浏览:
核心提示
新东港:文明幸福魅力
新东港:文明幸福魅力
新东港:文明幸福魅力
新东港:文明幸福魅力
核心提示

  冬日的辽东大地一派萧索,但位于黄海北岸的东港经济开发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九鼎线缆、华瑞彩钢、大无缝富安铜业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生产建设中。伴随着火热的生产建设场面,传来了东港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的利好消息。据统计,东港去年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同比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40%;财政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增长35.7%;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8.2%;外贸出口额5.7亿美元,增长2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0亿元,比年初增加32.7亿元,增加额居丹东地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60元,增长16.5%。 2012年,东港市将继续抢抓机遇,提速升位,努力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科学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年内跻身全国百强县60强。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引进丹东域外资金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外贸出口额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6%。

  朝气蓬勃的东港青年。

  创造“东港速度”

  扩大对外开放是提速东港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全市将以快节奏、高效能,全力打造“东港速度”,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新年伊始,按照省委和丹东市委的战略部署,东港市正在加快制定东港提升北黄海开放层次的战略规划,以更大力度“引进来”,更快步伐“走出去”,积极参与北黄海沿岸城市、沿海发达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东北东部城市的分工协作,加大对朝鲜半岛的经贸合作和资源开发利用,巩固日韩和香港、台湾地区等传统市场,拓展食品加工、风电装备和再生资源产业与欧美地区的经贸往来,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对外贸易额,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项目是打造“东港速度”的重要引擎。按照科学谋划、快速对接、强势推进的要求,他们努力在重大项目、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引进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实施辽宁绿地能源集团、天津大无缝20万吨铜产业基地、东港不锈钢产业园、再生资源产业园二期、钛合金无缝冷轧石油管等10个重大项目。要强化跟踪服务,确保年内落地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北部乡镇风电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园区是承接项目的平台,是打造“东港速度”的载体。按照“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突出特色”的原则,今年将加快推进东港经济开发区、前阳经济开发区、高速公路连接带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东港物流园、十字街镇工业园六个重点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新开工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

  同时,东港全力破解发展瓶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力破解土地瓶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点供”政策,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标准,实行各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圈而不用”、“多占少用”、“少批多占”、超容积率建设、违规转让土地等问题,实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荒地、废弃土地整理,落实好“增减挂钩”政策,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引进各类投融资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银信部门加大对企业和农户联保的放贷力度。围绕国家产业政策,高质量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力破解用工瓶颈,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人力供需有效对接,加大域外劳动力引进和本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解决企业用工和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全力破解“软环境”瓶颈,深入推进“无关系办事、无停留办公、无利益服务、无障碍入驻”“四无”效能建设,大力推广“容缺式”服务,加快制定和实施《有错无为问责暂行办法》,提升服务效能。

  城市一角。

  提升东港实力

  特色主导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今年,东港将通过加快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五项工程”,努力提高产业丰厚度,引导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促使初具规模、关联度高的骨干企业向集群化迈进。再生资源产业要完成通关检测设备配置,加快国内外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东北东部地区废旧钢材、废铜等有色金属集散基地,年内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充分发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效应;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要提高风电装备、高压电机、高压线缆、造纸机械、曲轴等产品生产和产业配套能力;纺织服装产业要加快阿迪达斯等品牌化服装发展步伐;食品加工产业要着力培育农事生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争创驰名商标。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医创药业等具备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后续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大力推进“一县一业”建设。扩大草莓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和完善草莓科研机构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和培育科技型产业龙头企业,实施种苗培育和产品深度开发,注册“东港草莓”自主商标,扩大“东港草莓”品牌效应,促进草莓产业化发展。依托东港水稻育种优势,培育水稻育种科技开发企业,发展水稻生产龙头企业,推动东港水稻向品牌化、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支持企业开展朝鲜东海域渔业生产捕捞合作和远洋捕捞。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快速提升现代服务业,以临港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为载体,逐步把东港打造成东北东部区域建材、煤炭、粮食等重要生产资料和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以港城商贸流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提高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力,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产销衔接和农超对接。抓好椅圈北黄海温泉度假村和前阳仙女湖高尔夫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魅力滨海游、温泉养生游、乡村休闲游等特色精品旅游。加快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

  辽宁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

  “四城联创”树形象

  今年,东港还将继续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活动,以县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部分城镇规划的报批,形成以市域总体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在城市西区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打造新的文体商贸居住区;在城市东区加快东出口改造步伐,建设土房南新城;在城市北部以火车站建设为牵动,尽快形成新的商业集聚区;在城市南部精心建设城市主题公园、滨海广场、海景居住新区以及黄海岸线景观带。重点建设四个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

  加快推进道路、桥梁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国道拓改、三条连接线等重点道路建设,人民大桥、太平湖景观桥确保通行,加快建设港城与中北部乡镇快速联系通道。开发城郊公交新线路,增设新的公交站点,方便群众出行。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推进城市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启用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乡镇垃圾处理站,不断提升城乡承载能力。

  加快引进大型房地产企业入驻东港,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提升城市建设,打造一批风格鲜明的标志性城市建筑群,形成城市新景观。实施大东沟两岸、太平湖公园及黄海岸线整体协调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城市水体及周边景观,拓展市民亲水空间。实施大东沟、滨海路、黄海大道东港段、201国道东港至北井子路段等重点区域绿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区“生态亮化走廊”。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抓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生态环境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整装待发的渔船。

  强化民生改善

  “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应该是政府造福,群众享福,通过发展使东港的幸福指数更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坚实、更直接、更强烈。 ”东港市委书记刘胜军如是说。今年,全市将继续围绕着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跨越式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高质量办好惠民实事,让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做强东港教育品牌。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城乡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和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广播电视、档案、老龄等工作健康发展。

  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实现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及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坚持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制度,按照信访案件属地、属事、属人管理原则,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大校车、海上生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鸭绿江湿地保护区。

  推动文化繁荣

  今年,全市还将大力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文化强市。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市民素质,打造诚实守信、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对文物、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培育东港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社会开放。以中央歌剧院在东港建立联系基层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数字出版基地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产业。以观鸟节、海鲜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黄宝锋/蔡晓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