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曹学春:甘做沿江万亩桃园养护人

发布时间:2012-06-06  |  浏览:
辽宁日报2012年5月29日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来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采风地——丹东市鸭绿江边河口景区下河口村,我们见到了沿江万亩桃园的养护人——曹学春。
  作为沿江燕红桃项目的发起人和技术负责人,只要一谈到果树,曹学春就有说不完的话:“当时这里还只是个不大的集体果园,现在从这输往各地的燕红桃有8万多吨。桃花刚刚开过,果树要耗营养、要修花,我得来看看。”
  74岁的曹学春退休前是宽甸满族自治县果树站站长。“我们宽甸县地少,农民种地不出钱,都说一亩园顶十亩地,我就寻思怎么能引进点果树种,让百姓能多赚点钱。”于是,曹学春用20年的时间从大连、北京等地引进了113种果树品种试种,最终能抗寒的燕红桃、银白桃在这里扎下了根,并在3个乡镇16个村大面积推广。
  那时,曹学春一边带领工程人员翻山越岭搞测量做规划,一边为示范户搞培训、为农户进行现场指导示范。为了方便指导村民,曹学春干脆住在村里,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就这样一村村住下来,一住就是12年。
  为了推广技术,曹学春成立了宽甸县果树协会,指导了120名技术带头人。他还在当地科协的帮助下在村子里办培训班,坚持在一线指导,退休后也从未间断过。 2007年,曹学春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他拿出3万元奖金印制图书免费发放给大家。
  “老曹就像咱自家人,啥时候找他都行。多亏了他的帮忙,我家种桃树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下河口村村民于喜云对曹学春的感激溢于言表。
  如今,3100户果农都依靠种桃树走上了致富路,每户年收益都在8万元以上,最多的达到30万元。春赏桃花、秋摘果实,这里也成为城里人休闲放松的首选。
  曹学春的想法很简单:“这里虽然没有我一棵树,但看着百姓富了比我自己富了还高兴。今后,我还要推广果树无公害管理,让大家的果儿卖得更好。 ” □本报记者/赵 静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