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我在凤城像玛丽莲•莱文那样玩瓷

发布时间:2013-02-21  |  浏览:
辽宁日报2012年12月26日
  这几天,家住凤城市的黄波很忙。每天在工作室里起早贪黑,窑烧、上色、再窑烧……为保证窑炉恒温,黄波盯着测量表,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虽然辛苦,但看到满意的作品一个个出炉,黄波很有成就感。
  记者在黄波的工作室见到了这位民间陶艺家。说起陶艺,黄波侃侃而谈。黄波的父亲是当地的雕塑师傅,受到父亲的影响,黄波从小就喜欢这些。19岁那年,黄波的父亲负责给凤凰山上的寺庙佛像画彩绘,由于人手不够,让自己的儿子参与了这次绘画。参加工作后,由于美术功底扎实,厂里的宣传部门专门把黄波调去负责画板报。
  闲暇时,黄波喜欢到书店看书。有一次,一本《世界陶艺》吸引了黄波。图片上,外国陶艺大师技艺精湛的作品让黄波陶醉。制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陶艺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泥人张曾经家喻户晓,景德镇的陶瓷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而这本《世界陶艺》中,却没有中国人的作品。黄波在欣赏之余,心里不免感到遗憾。
  阅读了大量陶艺类书籍,黄波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陶艺大师都以制作花瓶、陶罐为主,而世界顶级陶艺大师制作的多为抽象类作品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黄波喜欢美国陶艺家玛丽莲·莱文的作品,她的陶瓷作品每以仿真的皮夹克、皮包的形象出现,几可以假乱真。如今,西方国家在陶艺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美国和日本的陶艺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从那天起,黄波开始学习制作陶艺作品。
  查资料、读专著、访学者……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黄波开始了最初的尝试。他去景德镇,看当地老师傅制陶,然后买回黏土、各种颜料和窑烧工具,从制作简单的陶罐开始,黄波边学习边探索。第一次,黄波满心欢喜做了好几个罐子,上色后放在窑里加温。几分钟后,里面传来嘭嘭声,黄波赶紧开盖看个究竟,发现罐子全部变成碎片。黄波拿出书,发现是因为窑温没控制好。黄波没气馁,接下来几天,又做了一批罐子。这一次,温度控制得稍微好一些,揭开盖子——罐子虽没破损,可是已经不是原本的形状,七扭八歪得让人无奈。一次次失败并没让黄波退缩,反而增强了他的信心。黄波对记者说,艺术家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几乎完美的作品,但,背后失败过多少次,没人知道。每次失败后,黄波所做的就是再一次翻开书,一次次找原因;再做,再失败,再做,再失败,再做……黄波告诉记者,这种反复失败的过程,长达7年。后来,他成功了,烧出了自己的作品。
  现成的黏土、颜料很难达到黄波创作设计的理想效果,他就大胆创新,所有原材料都改为自制。黏土,上山挖,而颜料的配比,要求一点不懂化学的黄波从儿子的化学教材开始琢磨。几年下来,经过反复尝试,现在黄波配制颜料连精准秤都不用,凭感觉即可搞定理想的颜色。
  多年来,黄波一直以美国陶艺家玛丽莲·莱文为榜样。现在,黄波制作的陶瓷水釉皮包,不仅有天然的蜂眼和水釉,皮革呈现出的纹理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玛丽莲·莱文做的皮包,拉链头是铁制的,而注重细节的黄波不但把皮包拉链做成瓷的,而且和真皮包一样可以自由拉动。皮包上的针线、针眼疏密有致,十分逼真。黄波制作的陶瓷毛巾、帽子,经常被错认为是布艺的,因为他的特殊工艺,纹理看上去与布料的感觉一模一样。
  平日,黄波把陶瓷皮包挂在衣架上,客人都以为是真皮皮包。特意到黄波家来看“皮包”的人越来越多,黄波在当地渐渐出了名。有人把黄波的作品传到网上,没想到,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有艺术专业学院联系黄波,希望他能到学校雕塑系任教。
  随着作品越来越多,黄波知名度越来越高,两次入选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作品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睐,准备作为收藏品入驻故宫、作为专业委员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
  黄波对记者说,陶艺曾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不久的未来,中国陶艺依然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己最初的心愿,正是通过努力,为中国陶艺事业出一份力。 □本报记者/张 昕 文/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