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马廷东和203名社员的“倍增计划”

发布时间:2013-03-15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1月15日
  数九寒天,眼下辽东大地最低气温超过零下20℃,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不少农家已经开始杀猪宰鸡准备过年。在这本该“猫冬”的日子里,东港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依旧开着辆卡车,奔走于200多名合作社成员之间,查看温室作物的生长情况。 1月4日,在东港市十字街镇的圣野采摘基地,记者堵到了正在大棚里查看草莓长势的马廷东,“今年,我们合作社投资150多万元建了采摘基地,共13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和蓝莓两个品种,草莓大棚春节前就可面向市场开放。 ”提起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他感觉信心十足,“农民要实现增收,光凭力气‘死种田’肯定没有出路,依托合作社完整的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才可能实现收入倍增。只要和现代化接轨,就什么都能实现。 ”
  刚刚从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毕业的马廷东发展思路清晰。望着一垄垄缀满青色草莓果的秧苗,马廷东满脸兴奋,“前年,我们合作社产值完成1000多万元,2012年将超过2000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可达6万,人均年增收达1.2万元。 ”在马廷东看来,合作社成员之所以实现较大幅度增收,得益于科技和发展生态农业。他告诉记者,很多社员今年种的是秸秆草莓。合作社在秸秆生物堆反应技术实验成功后,通过小规模试种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和管护办法,然后再向社员大面积推广。这种草莓具有口感好、有原生态草莓香气、不上肥、不喷药等特点,市场价格很可观,一栋大棚至少可增收七八千元。
  “近两年,我们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走生态有机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合作社规模实力日渐壮大,成员收入也逐年提高。 ”马廷东告诉记者,“圣野果源”合作社成立4年来,成员由最初6名发展到现在的203名,拥有自己的冷库、果品包装厂及草莓、蓝莓、板栗加工车间。产品不仅出口发达国家,同时开辟国内市场。马廷东计划用3年时间,在东北建60家品牌连锁经营店,经营草莓、蓝莓、板栗、黄菇娘、艳红桃、软枣猕猴桃等农产品。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