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加速迈进“大城时代”

发布时间:2013-07-26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3月22日

核心提示

  3月,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来自丹东市政府的一组统计数字如拂面的春风,带来一片清新。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2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7年增长1.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比2007年增长2.2倍。丹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越1000亿元,成为我省第9个进入地区生产总值千亿俱乐部的城市。

  新起点,新挑战,新跨越。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大气秀美“新丹东”以铿锵步伐加速迈进“大城时代”。

  抢抓机遇经济发展越跑越快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后,经济发展将出现“裂变”式增长,呈现越跑越快的态势。

  2012年,丹东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紧紧抓住“一桥两岛”开发建设等有利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升。中朝经贸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积极影响;边境开发开放试验区、黄金坪经济配套区、保劳区申请设立工作有序推进;新城区、大孤山经济区、海洋红港等沿江沿海重要节点的开发建设取得新成效;东北东部(12+2)区域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通化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丹东港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吞吐量接近亿吨。

  抓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通过深入开展“项目开工年”活动,年初对六个县(市)区及新区新上重大项目实行拉练检查,督促开工建设。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本钢不锈钢、纳诺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船舶重工集群等15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启动建设;万达广场、鹏欣水游城等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如期开工;韩国大宇、香港佳兆业、中国供销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约落地。

  抓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去年年初以来,丹东市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重要举措,深入开展“千名机关干部走进千户企业”活动,大力推进“三百企业工程”,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由去年的256户增加到300多户,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工业用电量增幅始终名列全省前茅;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狠抓县域重点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稳中有进;继续大力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城区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12年,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7年的37.6%提高到43.6%。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以往的“短腿”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财税增收和促进就业的主导性力量。丹东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013年,丹东市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丹东加速迈进“大城时代”

大船停靠丹东港。

站前广场。

成果共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你幸福吗? ”2012年最让国人纠结的一句话。我们知道,人均GDP不能等同于老百姓的幸福感。只有同步全面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才能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这几年,通过抓“四城联创”,丹东城乡面貌日益改观。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首战告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被命名为全国温泉城,全省文明指数测评荣获第二名,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正在奋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城市小区改造、垃圾道封堵、背街小巷修整、交通秩序整顿等惠民实事落实到位。城乡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扎实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

  从共享发展成果的角度看,创造财富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分配财富。千亿GDP、百亿财政收入,意味着丹东的“家底”更加殷实,有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让245万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五年累计完成410亿元,税收累计完成300亿元,收入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合理,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等民生方面支出增长超过20%。

  通过抓民生稳定,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教育公平有了新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扎实推进“六五”普法,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管边控边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今年,丹东将继续全力抓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民生工作,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幸福。实施菜篮子工程。抓好不低于30万亩的菜篮子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加本地肉蛋奶、蔬菜的品种和产量;规划建设好城区农贸市场,有效改善现有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扩大肉蛋奶和蔬菜直销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分期对城区近300座自来水二次加压泵站及分支管网进行安全用水改造;解决好农村11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百姓健康工程。市中心医院外科病房楼全面竣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群众购买的假劣药品实行“先行退付制度”,在社区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兑换活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实施万隆体育场等群众健身场地改造,在城乡投放100套健身器材,建设一批免费开放的电子阅览室,让群众享受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实施群众温暖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105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4万平方米;继续推进金山热电集中供热联网工程,不断提高供暖服务质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逐步改造、维修、更换城市老旧小区居民楼燃气、上下水、暖气、用电线路等设施;继续实施街巷路及延伸至小区内道路改造维修的“小巷工程”,有计划地解决弃管楼问题。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改造、拓宽人民街、金海路、青年大街等重要路段;打通春四路与沿江路、新城区与201国道的连接路;实施主城区铁路与公路平交路口改造,拓宽国桢路与铁路隧道交叉路面,建设春五路与铁路交叉人行地道;实施城区部分道路大修及北桥洞等桥梁维修工程;在花园立交桥等交通事故易发路段设置安全隔离带;增加新老城区公交车次,年内实现主要公交线路延长至新区;在城市人口密集和商业集聚区域启动建设1000个以上停车位,规划部分路段实行限时停车。实施就业和社保体系完善工程。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各类新增企业及职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认真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工程。全额资助城乡近10万名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为困难家庭提供减免收费的法律援助;对幼儿园中接受学前3年教育的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实施资助;对100个社区办公场所及残疾人活动场所实施无障碍改造;扶持54所民办养老机构,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一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不只是简单的数量概念。它表明,经济增长通过量的积累,已经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它标志着,丹东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市场繁荣经济有序,社会需求趋于旺盛,预示着地区经济发展和百姓的幸福指数迎来一个飞跃期。 □本报记者/黄宝锋/蔡晓华

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

宽甸柱参基地。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