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我与一百多条流浪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3-08-23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3月22日
  3月13日,记者叩响东港市长山镇刘振宏家的门。一张憔悴且苍白的男子的脸探出门外,一阵阵狗吠声也顺着门缝汹涌而来。 “快进来,”他说,“我不敢开门,一开门狗就跑出去了。”
  5间大瓦房已破旧,木质的门窗也脱了漆。最惹人注意的是,进门处一溜十几只狗食钵儿,耳边则是此起彼伏的狗吠声。刘振宏捂着肚子,整个脸因疼痛而扭曲着,七八条大小不一的狗围着他,吠叫着,亲昵地往他腿上蹭。 “这么多狗!”记者感叹道。刘振宏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这才几条?‘大部队’都在我家后院呢!要不是年前得瘟病死了20多条,足有100多条呢! ”
  特殊情感为流浪狗安家
  1999年,刘振宏跟熟人要下了一条狼青犬来看家护院。那时家里条件尚好,他给狼青犬净吃好的,狗的皮毛油光发亮,精神抖擞。那条狗聪明、沉着、顺从、忠实,他对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年冬天,刘振宏赶集的时候,看见一条小狗,正“嗷嗷”叫着,撞市场旁边一间小门市的门。也许它太冷了,想进去取取暖,刘振宏这样想着。这时,里面走出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根炉钩子,骂着,向小狗挥去。小狗“嗷”地一声吓跑,可不久又折回来,老太太用炉钩子再赶。 “不就是条小狗吗?你对它那么狠干吗?给它口吃的能怎么的? ”见刘振宏这么说,老太太不乐意了:“怎么?你喜欢?你喜欢就抱走! ”刘振宏一赌气,抱起小狗就走。
  这是刘振宏收养的第一只流浪狗。他家的流浪狗都没有名字。 “太多了,取不过来名儿呀。 ”话虽这样说,可在刘振宏眼里,每一条狗他都认得出来,每一条狗的来历、故事,他都说得出来。
  “这条狗,是我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的。”刘振宏指着脚边一条白色长毛的京巴告诉记者。那年夏天,走在街上,听见垃圾箱里有细小的声音,像小猫,又像小狗。循声靠近垃圾箱,翻开垃圾,里面竟是一条小狗崽。 “能不管它吗?那也是条命呀! ”刘振宏说。
  一来二去,捡的狗越来越多,家里养不下,他就在自家后院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园子建了一排狗舍。数量最多时,那里收养了100多条流浪狗。
  一条条都是命怎能舍下
  2009年,刘振宏被查出患上胃癌,做了一次大手术;2012年,刘振宏癌症复发,又做了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更欠下了不少外债,如今,每个月还需要近2000元的医药费。家里每月除了他1000多元的退休金,就剩妻子在镇上打零工的1000多元钱了,去了医药费和养狗的费用,所剩无几,生活捉襟见肘。
  可干吗还养着这一大群流浪狗?这些狗一个月最少也得六七百元费用,如果生病了,那费用更难以计算。刘振宏得病以后,兄弟、姊妹、妻子、孩子都劝他放弃这些流浪狗。
  妻子、孩子虽然有怨言,终于还是容忍了刘振宏。说起妻子,刘振宏充满感激:“又得照顾我,又得照顾这些狗,真难为她了。”刘振宏望向窗外,沉默。“可能怎么办呢?这都是些命啊,我舍不下啊! ”
  为减轻妻子的负担,刘振宏开始接过给狗做饭、喂狗的任务。每天下午2点,刘振宏就生火给狗做当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的饭食,除了一大锅用碎米煮成的饭,还要用大酱焖上一锅鲫鱼或是虾酱,给狗下饭。无奈之下,刘振宏也开给为狗寻找新主人。那些长得漂亮、干净的狗,常常被亲戚、朋友或是慕名而来的人抱走。每抱走一条狗,刘振宏都要细心地记下抱养人的地址,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去 “暗访”,那些待狗不好的人家,他还要把狗再要回来。
  一面送狗,一面继续收养狗。对于刘振宏来说,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人生处境。在一“送”一“捡”的过程中,患病几年来,刘振宏家流浪狗的数量并不见减少。
  如今,那条跟随了刘振宏年头最长的狼青犬,已经14岁了,年迈的它已经双目失明。可是,它却熟悉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从不像一些小狗那样跌撞冒失,刘振宏一声咳嗽、一个喘息,它都会倏地竖起耳朵,空洞的目光里顿时装满内容。每逢长山镇大集,刘振宏哪怕再不舒服,也会赶集称上几斤蛋糕,给家里狗群中年长的狗吃点小灶。“它们不容易啊,命不好,跟着我没吃好,没住好,可怜这一辈子了。 ”
  刘振宏说,这些年,他的兄弟姊妹们尽管嘴上反对他养狗,仍然隔三岔五给狗送些吃食来。让刘振宏欣慰的是,还有一些爱心人士也常常帮助他。说到这里,刘振宏叹息一声,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狗咋办呢?苍白或高亢的狗吠之声,随着刘振宏的叹息悄悄消融在空气中。春风浩荡,新的希望开始在乡村、田间生机勃勃地升腾起来。然而,属于那些流浪着的生命的希望呢?
  □田立国/本报记者/蔡晓华文/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