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东港为海洋生物构建“水晶宫”

发布时间:2013-09-04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7月12日
  “建人工鱼礁就像在海底给鱼虾‘盖房子’。 ”东港海洋渔业局鱼礁管理处处长刘开黎形象地向记者介绍。 7月8日,在东港市大平渔港附近,记者见到了正在建造的“新房”——M型人工鱼礁。这些人工预制构建礁高2.5米,每个面都设有6个圆形眼,一个鱼礁共有24个眼。 “这些圆眼起到透水的作用,好让藻类、浮游生物能够在‘新房’着陆。 ”据悉,今年东港海洋渔业局准备建1225块人工鱼礁,目前已完成1000多块,将在7月中旬投入海洋。
  “人工鱼礁被誉为海底 ‘水晶宫’,是人为地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 ”东港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李长儒说。 2010年,省海洋与渔业厅把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海洋渔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年投资300万元在东港建设人工鱼礁624座,投礁面积1000亩。
  “人工鱼礁是发展近海养殖的重要方式,能给鱼虾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 ”刘开黎说,“人工鱼礁还能有效阻止渔民违规底拖网作业,对遏制‘竭海而渔’的掠夺式捕鱼方式有极大的作用。 ”此外,人工鱼礁还为藻、贝类提供了附着和栖息的环境,让它们能在礁体上大量生长,消耗海域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形成良性生物链并达到生态平衡。
  为了管理好这些“新房”,人工鱼礁管理处专门建立了由11人组成的管护队伍,配备了看护船,看护船上有5名船员。管护队伍定期对人工鱼礁区进行资源与环境的监视监测和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增殖效果检验。设立人工鱼礁管理处观察点,严防一些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海上开发活动对礁区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定期雇用潜水员潜水检查礁体情况,排除有碍鱼类聚礁的杂物,了解观察鱼类聚礁情况。他们还尝试在人工鱼礁礁体之间放置蛎子壳包和网箱,形成鱼礁群,从而使海洋环境更加适合海洋生物生长。同时,尝试在蛎子壳包和网箱内放养海参。 “省海科院水下摄影资料显示,我市人工鱼礁区聚鱼效果明显,海参、海螺和美洲帘蛤长势良好。 ”刘开黎说,“潜水人员看见鱼礁已附满藤壶等动物和藻类,大量鱼群在鱼礁附近活动,其中黄鱼、黑鱼居多。 ”在人工鱼礁投放区周边海域,渔民捕捞的鱼类数量、种类、个头明显优于其他海域。专家解释说,人工鱼礁集鱼,原因在于礁上大量附着或孳生甲壳类、贝类、多毛类幼虫等多种生物,可诱集鱼类索饵。而鱼礁形成的上升水流、涡流等复杂流态则可将海底营养盐和沉积的有机物带至中、上层,增加水域的肥沃度,促使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进一步吸引鱼类集结。
  投放人工鱼礁,就像海底“植树造林”一样,可极大地改善和养护海底生态,营造良好的海洋鱼类繁殖、生长的栖息场所,从而提高捕获鱼类等的数量、质量和产量。
  人工鱼礁建设需要的是大规模,它投资大,但收益也大。据悉,“十二五”期间,东港市规划建设人工鱼礁区3万亩。据专家估算,与没有投礁区相比,海产品产量可增加2.3至3.1倍,投礁14年就可收回成本并获微利,投礁30年后利润可达投资总额的15倍。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