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科研成果和生产力一起抓

发布时间:2013-09-04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6月14日
  【镜头】在丹东农业科学院见到景希强时,他刚好从玉米试验田里巡查回来。这个时候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是景希强关心的首要问题,他每天都要到田里看好几遍。
  走进丹东农业科学院,几幢新建的科研楼十分抢眼,实验室里拥有目前最先进的育种设备和检验设备。丹东农业科学院在凤城市和海南繁种基地修建了职工住宅楼,景希强说:“不能再让今天的育种专家像我们当年在海南繁育种子那样,住着漏雨的简易房子,被蚊子和高温折磨得整夜不能入眠。 ”
  【回放】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景希强选择留在农村,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一线,科研成果颇丰。他主持完成的“千万亩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获2007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06个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的选育工作,获奖成果93项次,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达到4.8亿亩,增产粮食240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400多亿元。
  为了缩短试验周期,育种专家需要去海南育种,在那里把在北方要4年完成的试验缩短到2年甚至更少。从1986年冬天开始,景希强和妻子何晶便带着儿子一起去了海南。 “我们全家人就像候鸟,冬天在南方,夏天在北方。 ”景希强说。
  1998年,景希强当选丹东农科院院长。在经营开发上,景希强充分展示出了儒商的大智大勇:他把科研与开发分离,组建了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开发科研成果;提出以玉米种子产业为龙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好品牌战的发展思路,2009年“丹玉”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证为 “驰名商标”;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加工配送中心十余个,终端销售网点万余个,为全国玉米产区提供优良玉米种子……
  【同期声】“今天的育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田间观察、凭经验选择,它需要育种者熟知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各环节,更需要育种者具有献身于农业科研的志向。 ”“像我们这样的单位不仅要搞科研,更要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王卢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