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宽甸“蜂”景这边独好

发布时间:2013-09-04  |  浏览:
  眼下,正是养蜂人最忙的季节。6月19日,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新生村一处小山坡上,记者看到一个个圆的、方的黑褐色的蜂箱有序地排列着,耳边是一片嗡嗡的蜂鸣声。有45年养蜂经验的养蜂人赵义珍告诉记者:“这些全部是中华蜂,大群在3万只左右,小群在1万只左右,今年一共养了90群。 ”据悉,中华蜂养殖目前遍及宽甸21个乡镇。全县中华蜂存栏达2万群,养殖户发展到2000多户,年产中华蜂蜜260多吨,是闻名全国的中华蜂生产基地之一。

  “不占田、不争地,不与农民争劳力。 ”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总结养蜂业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圆形的蜂箱采取的是传统养殖办法,方形的是近年来探索出的活框新技术。从产量上看,传统养殖出蜜数量少,但市场价格高。活框技术便于管理,出蜜比传统养殖多大约2/3,但价格也相对低一些。从收益情况看,二者目前没有太大差别,两样我都养点,市场需求啥咱都有。 ”赵义珍一边向记者演示两种养殖方式的取蜜差别,一边介绍。“如今,中华蜂蜜是市场上的紧俏货,每公斤零售价高达600元。 ”

  “看一项产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主要看它的发展空间。”宽甸动监局副局长孔繁臣告诉记者,宽甸是一个山区大县,森林覆盖率达76.6%,刺槐、椴树、苕条、板栗等蜜粉源植物140余种,而且各种蜜粉源植物从春到秋交错开花,蜜粉源衔接不断,长达7个月的流蜜期为中华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1995年,宽甸被国家确定为中华蜂生产基地县,农业部原养蜂研究所杨冠煌研究员多次到宽甸考察中华蜂养殖,得出的结论是,“宽甸中华蜂属东北型”,在东北各地中华蜂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宽甸的数量最多、个体较大、群势较强。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近年来,为了扶持中华蜂产业,宽甸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对饲养中华蜂60箱以上的,每箱补助50元(以奖代补)。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用于中华蜂保种、蜂农技术培训、蜂产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先后为蜂农免费提供蜂箱6000套、摇蜜机300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蜂产业的健康发展。

  他们还充分发挥养蜂合作社和养蜂协会的作用,在促进养殖户之间技术交流的同时,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链条。全县现有较大规模蜂产品加工企业2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花粉、蜂胶、蜂蜡、蜂蜜酒等原生态产品及各种软、硬胶囊等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沈阳、大连、长春等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县正在积极申请标准化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认证和“宽甸中华蜂蜜”地理标志认定,为全县中华蜂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迅速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赵义珍向记者演示活框饲养中华蜂取蜜的方便之处。□本报记者/蔡晓华 文/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