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两退一围”绿了青山富了农民

发布时间:2014-01-13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8月26日
  “你看这片红松林,过去它还是残次蚕场,风大尘起沙扬,汛期泥沙俱下。现在种上了红松,情况好多了,相信用不了多久,会有更大变化。 ”8月9日,凤城市鸡冠山镇薛礼村曹晓领着记者来到他承包的蚕场,指着一片绿意盎然的红松林憧憬着未来。
  几年前,曹晓承包了这片山林放蚕。但随着林地日益退化、沙化,柞蚕没有了食物,他不得不放弃养蚕。 “这片蚕场一直这么荒废着,没有一分钱效益。幸亏政府实施 ‘两退一围’工程,栽上树,蚕场又能创造效益了。 ”曹晓告诉记者,这片蚕场有110多亩,共栽了4.5万棵红松。 “这些红松就是一个‘绿色银行’。几年后,不仅能把疏移出的树木卖钱,还可年年销售红松子。 ”曹晓对这片红松林的前景充满期待。
  今年丹东市开展了“两退一围”(退坡地还林、清退小开荒、围栏封育)工程,鸡冠山镇境内高速沿线20公多里,需要还林绿化近200亩。同时承担500亩退荒山造林、70亩退坡地造林任务。 “工作不好做啊!个别人家荒山耕地都达百八十亩,这一退,眼前的利益就损失了。 ”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农民在山坡甚至山林里开垦耕地,种玉米或其他作物,一亩地一年能多收入三五百元。如今,在林地里种庄稼这条路行不通了。
  为了“退”得彻底,“围”得缜密,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坐在炕头上向农民宣讲《森林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村民认识到“两退一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家里有“小开荒”的农民思想疙瘩渐渐解开了,纷纷主动放弃耕种,并在保证书上签字。
  “不种作物改种树木,短期看是损失了,但长远看还能致富。这几年,玉米价格虽然比较高,一亩地纯收入也就五六百元。 ”四台子村郎坤林算了一笔账:如果种红松,每亩每年可得到160元补贴,5年就是800元钱,以后还可以卖松子,这笔收入不会低于玉米。如果种榛子,每亩地差不多能收入3000元,比种玉米高多了。 “人的眼光还是应该放得长远些,与两三年后相比,现在这点损失不算什么。 ”看着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郎坤林说,“将来成林后,这里将是一道风景,自己看着也舒心。 ”
  鸡冠山镇今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885亩,其中坡地造林800亩,小开荒造林175亩,蚕改造林2260亩,荒山造林1650亩,超额完成“两退一围”任务。相信,随着“两退一围”青山工程的推进,小镇将更加翠绿秀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