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产业支撑东港城镇化建设彰显特色

发布时间:2014-01-13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8月27日
  盛夏时节,穿过绿油油的稻田,沿着黑色平坦的柏油路,走进东港市前阳镇泰阳小区,宛如走进了乡间别墅,100多户分散而居的农民搬进了楼房。从2010年开始,前阳镇启动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安置小区8个,提供安置房600多套。集中建房,打造新的小区,既保证了招商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同时通过集中安置实现了人口集聚,让农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城镇化生活。
  城镇化之路多种多样,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又如何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复杂关系?东港市用自己的实践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2012年,是东港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东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4.2亿元,分别是10年前的 4.5倍、11.5倍、13.2倍和3.7倍。县域经济总量占丹东地区50%的东港,完成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经济强县的华丽转身,并朝着现代化沿海中等港口城市的蓝图扎实迈进。
  转身的背后,是东港以大手笔、大智慧、大战略、大气魄的科学决策,更是以超前思维为先导、以产业大集聚为基石,以人口集聚为表象,以质量为核心,创造出城镇化进程的“东港印象”。
  东港曾以农业大县、渔业大县远近闻名。但东港也有先天的劣势,那就是没有资源。在“十一五”期间,遇到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疲软的时候,东港的发展就出现了瓶颈,经济下行显现得非常突出。
  “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形成不了人口的集聚,没有人口的集聚就不会形成城镇化,城镇化必须错位发展,因地制宜。 ”东港市委书记刘胜军如是说。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样冷静而又清醒的认识下,产业驱动成为东港城镇化发展的最有力抓手。
  围绕着 “一城两港三区三带”发展战略,东港在行动——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速人口与产业集聚,提升城乡一体化集约开发水平。通过充分发挥港口对产业要素的集聚效应,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东港市着力打造综合性、多领域的临港产业集群,现已初步形成再生资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其中,再生资源产业集群是全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90个产业集群之一,先后被环保部批准实行进口废物 “圈区管理”,被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被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产业发展起来了,东港又开始用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用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以城带乡,带动农村发展,示范农村发展;通过工农互动,从一次产业转化二次产业,从二次产业又去重新审视定位和支持一次产业发展。相融相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步解决了城乡差别化,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了城乡人口的保障和流动性。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是东港在城镇化发展中始终把握的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港将前阳镇、长山镇、北井子镇和孤山镇纳入了小城镇新市镇规划。通过这4个点,在东港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一个战略布局,作为实现全域城市化的4个触角和支撑点,把具备条件的中心镇转变成小城市,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这样做的意图清晰而明确,那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农村新城、造城乡新景、造农民之福。规划先行,产业引导,公共服务,人口集聚,言短意赅的16个字,道出了东港对城镇化的深度思考,并化成具体有效的行动。在逐步构建功能完备、供给充足、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东港下气力解决环境问题,率先在辽宁省44个县城实现全域集中供热,还投资6.3亿元实施了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工程,打造生态旅游长廊。今年年底前,全市将有50%的乡镇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明年年底前,80%的乡镇面貌将得到显著改观;2015年年底,所有乡镇将全部实现“美丽乡镇”建设目标。
  城镇化推进需要智慧。东港从提升软实力着手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备和生活环境改善,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产业聚集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聚集和城镇化推进的 “二重奏”越来越和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在加快。
  眼下,他们正在请清华大学做中心城区的城市规划,计划将中心城区再增加60平方公里,达到87平方公里,人口实现50万。同时,再增加3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集聚区。他们的目标是,到2023年建市30周年时,城市建成区面积将突破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42%提升到70%。
  □本报记者/吕宝生/黄宝锋/蔡晓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