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刘教授把虫草实验室搬到农户身边

发布时间:2014-03-07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11月27日
  “长成后,它不光外形颇似野生的冬虫夏草,药用和滋补功效也可与冬虫夏草比肩。 ”11月15日,记者来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的辽东学院北冬虫夏草生产科研示范基地,听辽东学院实验中心副教授、北虫草研究所所长刘晓红讲述她用将近6年时间,成功完成人工繁育驯化野生冬虫夏草,培育出新品种北冬虫夏草。与实验的成功同样令刘晓红欣慰的是,她把实验室搬到农村,搬到农民中间,在让自己的实验成果得到推广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北虫草致富项目。 “我把实验室搬到农民中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生产,就近就地实现北虫草由实验室阶段向生产阶段的转化。 ”一举两得让刘晓红喜上眉梢。
  走进刘晓红教授那5间合计面积在80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记者看到,里面分层罗列着几千个洗脸盆大小的培养器皿。透过罩在器皿上的塑料布,隐约能看到类似金针菇状的北冬虫夏草幼芽,一簇簇一丛丛从被剪掉尖部的黑色柞蚕蛹里生长出来。 “目前,以蚕蛹作为冬虫夏草的培养基质尚属少见,但柞蚕却是我们丹东地区的特产,资源优势为我们的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我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提高同类产品的虫草素含量上。 ”
  从2006年开始,刘晓红着手对野生虫草进行种子驯化,进行多次优中选优,培育出虫草素含量高的品种。 “别小看虫草素含量由0.1%到1.0%的细微提高,从灯光的使用到通风大小,我们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才得到了现在这种在全国同类品种中虫草素含量首屈一指的品种。 ”多年的艰辛换来如今的成果,着实让刘晓红感到骄傲。
  “我这边成果刚出来,学校方面就有授意,希望这项技术能尽早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刘晓红透露,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地少人多的金山镇金山村正在全力寻找村里可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听说辽东学院人工繁育出了北冬虫夏草,时任金山村村支书的刘吉胜马上找到了她,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合。很快,金山村和辽东学院共同筹集资金,建成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基地。 “起初,村民们都心存疑虑,毕竟这东西在丹东是相当冷门的。不少村民当时甚至误以为种植北冬虫夏草就是养虫子。 ”刘吉胜回忆说,出于稳妥考虑,当时村里只有关云艳、关云忠尝试着种了很少的北冬虫夏草。两个月后,关云艳种的6瓶北虫草菌种就收益了2760元,关云忠试种 12瓶收益了 5500余元。“刚起步时,平均每户收益都在四五万元。同样面积的土地,经营蔬菜大棚的收益也就万元左右。 ”这个结果,一下子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加之辽东学院包种子繁育、包技术培训、包产品销售,金山村先后有10余户村民尝试进行了北冬虫夏草的大面积人工繁育。刘晓红将村民领进实验基地,手把手教种植技术。
  消息一传开,不仅是金山村,周边的石桥村等地也有村民慕名而来,宫再宇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摆弄冬虫夏草,难免磕磕绊绊。去年10月的一天,宫再宇大半夜打电话:“刘教授,我家的菌苗快死了! ”刘晓红连夜赶去,发现是温度没控制好,导致菌苗停止生长,部分坏死。她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补种。两个月后,宫再宇净赚了30万元。今年,宫再宇果断扩大生产,现在他家的订单都排到2014年的冬天。
  如今,元宝区金山镇已注册了丹东金山虫草专业合作社,辽东学院的科研团队也长期驻守在生产基地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同时,合作社注册了“金山虫草”网站,专门推销北冬虫夏草。它的名气不但在东北,甚至在南方都是“响当当”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