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孙吉林让垃圾堆长出“摇钱树”

发布时间:2014-03-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13年9月30日
破衣服、废胶鞋、塑料袋、泡沫餐盒……垃圾堆越积越高,填埋场越建越大,如今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难题。但是,生长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孙吉林却让垃圾堆上长出了 “摇钱树”。9月25日,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杨木村垃圾综合处理厂,记者见到了这位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没有纯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采访过程中,他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垃圾处理厂,记者目睹了孙吉林自主研发的垃圾分拣机。所有垃圾同时倒进一个机器里,废旧铁制品用磁铁吸出来,可燃垃圾和塑料袋靠风吹出来,建筑垃圾和有机土用重量筛选的方式分拣出来。 “光分出类不行,还得把它们都变成能带来效益的产品。 ”
  于是,各种垃圾摇身一变成了钱。分拣出的可燃垃圾采用气化技术制成可燃气,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居民家中取暖做饭,每立方米6角钱,比同量的液化气便宜一半。白色塑料垃圾经清洗、热熔处理后,制成可再生颗粒。“这种塑料材料可以用于再生塑料制品的生产,做成花盆、模板、下水道管等非食用塑料产品,一吨能卖2600元。 ”孙吉林说。分选剩余的有机质经高温消毒后直接还田造地,有的添加一些人畜粪便、草木灰、硼泥等制成有机肥,目前市场价为每吨1200元至1400元。在建筑垃圾处理车间,分拣出的砖块、水泥经破碎处理后,重新制成了建筑用砖……跟着孙吉林的详细讲解,记者逐渐了解了他的“变废为宝”。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生产生活垃圾大多通过焚烧和填埋处理,垃圾燃烧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则会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且垃圾填埋场造价不菲。 ”孙吉林把这样的现实状况放在了心上,他自主研发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所有垃圾集中处理,但费用却要少得多。 “按日处理能力计算,我的新技术用地是垃圾填埋法的1/10,是焚烧法的1/6;按投资费用计算,新技术的最低吨造价500元,最高吨造价2500元,仅为垃圾焚烧的1/4,比填埋造价低一半。 ”说起这些,孙吉林十分自豪。
  除了能节约大量资金外,最关键的是避免了污染空气和水源。 “比方说烧垃圾生产燃气,全程无污染、零排放。 ”孙吉林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研发成果。目前,孙吉林已经供给宽甸地区1.3万户居民生活用气,每年处理掉2万吨可燃垃圾,生产出3840万立方米可燃气,相当于省下了6500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84吨。此外,每年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万吨,消耗牲畜粪便5000吨、粉煤灰7万吨、硼泥1850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一车车垃圾被分解、制成再利用产品,不得不令人称奇。去年10月,孙吉林的垃圾综合利用技术走上了央视,在全国引起轰动。如今,他研制的垃圾分拣机、生物质垃圾制气发生器等环保设备,已经顺利销往营口、鞍山乃至北京、银川等地。 “垃圾处理不应该只是挪个位置,应该把它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孙吉林始终坚信,这一代人的努力能把青山、绿水和蓝天留给后人。
  □苗得生/本报记者/王卢莎文/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