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听丹东慕德明说说最好的蚕丝

发布时间:2014-03-11  |  浏览:
    “你看,这质地和触感才是真正的纤维皇后,咱丹东的软黄金啊! ”10月29日,慕德明颇为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刚刚生产出的柞蚕丝毯、被、卫生护垫等柞蚕丝制品。“这些柞蚕丝样品已通过国际权威检验机构SGS认证,绝对的环保产品。 ”慕德明指着SGS检测报告上的数据对记者说。为破解柞蚕丝生产的环保脱胶问题,慕德明不懈地坚持了16年。
    1997年,经商在外闯荡多年的慕德明回到丹东时,家乡的柞蚕产业令人惋惜,当年的柞蚕丝绸企业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私营企业仍然沿用陈旧的方式进行小批量的加工生产。“这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吗? ”有着深深柞蚕情结的慕德明暗中思索。当年,他的第一桶金就与柞蚕有关,他由衷地看好柞蚕产业。随即,慕德明对柞蚕丝生产过程中的脱胶污染问题动起了心思。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注定会受到制约的。
    “就这一刀,割下去就是20万元啊! ”慕德明手里拿着蚕茧略显激动地说。这一刀就是蚕农为了取出活蛹而在茧壳上割下的一刀。 “目前市场上,长丝可以卖到40多万元一吨,割破之后,只能出短丝,价值不过长丝的一半。 ”但是,要留住这20万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蚕丝的总产量比例,桑蚕为93%,柞蚕为7%,现阶段桑蚕丝年产量约10万吨。柞蚕年产量约5000吨,柞蚕实际产量不足桑蚕的1%。桑蚕30多天为一个生长周期,柞蚕1年为一个生长周期。 ”慕德明告诉记者,柞蚕是大自然赐给丹东人的宝贵资源,但是多年以来,丹东柞蚕的缫丝工艺一直沿用原始的“皂碱法”,排出的碱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生产出的柞蚕丝也会残留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也是导致大批柞蚕丝绸企业关停的主要原因。用环保的方式解决生产中的脱胶问题,无疑是摆在慕德明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1年,在原中国丝绸工业公司总经理孙燕谋的指点下,慕德明的技术团队脱胶研究峰回路转。要想抽出长丝,必须解决茧壳的脱胶问题。要知道,野生状态下的柞蚕吐丝化蛹之后,要在野外度过严寒的冬季,次年春天蚕蛾才破茧而出,茧壳的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一直以来,抽丝之前要把蚕茧放到浓度很高的碱液中浸泡溶解丝胶,但产生的废液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生物脱胶解舒法是用一种专门用于柞蚕茧的复合菌剂制成蚕茧发酵液,将蚕茧浸泡于发酵液中发酵,然后煮沸,再发酵,之后用水清洗晾晒。 “整套工艺流程对环境和终产品无污染,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出口标准,尤其是本工艺解决了原工艺(碱法脱胶)中存在的PH值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 ”
    针对令无数人头疼的柞蚕丝泛黄问题,慕德明的办法是不染色,保持柞蚕丝的天然色;针对起毛问题,他采取拉绒工艺;针对褶皱和缩水问题,他选择制作内衣。“内衣在家里穿,谁会在乎它有没有褶皱呢。 ”用将计就计这种说法来阐释慕德明对柞蚕丝产品的新理念可以说是恰如其分,而这种原生态的全新理念,也保留了柞蚕丝的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原有品质。
    “如今,工厂里的中试已经成功,即将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慕德明说。虽然生物脱胶技术刚刚起步,但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借助科技的力量,丹东柞蚕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对于丹东柞蚕产业,乃至中国丝绸业来说,意义无疑是深远的。□本报记者/蔡晓华 文/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