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两艘外籍船走锚 撞上鸭绿江断桥

发布时间:2014-06-27  |  浏览:
辽沈晚报2014年5月8月
  作为丹东著名景区及市区内唯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鸭绿江断桥伫立江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日前,两艘外籍船舶突发走锚,一前一后先后触碰到鸭绿江断桥下游侧的桥梁,造成该桥工字梁、桥面及护栏等受损。
  这也是20多年来,鸭绿江断桥首次与船舶发生“亲密接触”。
  7级风 两船突发走锚
  2014年5月5日12时3分,在鸭绿江断桥下游约400米处,系泊在一起的两艘外籍船舶“中江1”轮、“金光27”轮(音译名)突发走锚,漂向鸭绿江断桥,一前一后先后触碰到该桥一侧第三、四号桥孔之间桥梁。
  事发时,正值鸭绿江涨潮,刮西南风,风力达6-7级。发现事故后,丹东海事局立即向丹东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告,丹东海事局局长徐洪彬也在接报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指挥,组织开展应急处置行动。
  事发两分钟内,丹东海事局“海巡03031”船艇便完成出警,前往事发水域。
  丹东海事部门通过高频、扩音器、警灯、警笛等方式,用声、光和语言向事故船舶和桥上群众示警,一方面要求两艘事故船舶动车,另一方面指挥桥上群众疏散,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损害扩大。
  12时13分,两艘事故船舶离开触碰事发位置,5分钟之后,两船回到原锚泊处。
  当日下午1时55分,江面风力超过7级,碰撞鸭绿江断桥的两艘外籍船舶再次出现走锚迹象,丹东海事部门经过一番沟通,劝说其远离原锚泊处。随后,这两艘外籍船舶向鸭绿江下游行进,停泊在月亮岛附近。
  丹东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事故无人员伤亡,目前,事故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丹东海事局将按照相关要求,将事故情况向该国海事部门通报,并要求对方加强船舶管理,维护鸭绿江水域交通环境安全稳定。
  事故未影响景区开放
  昨日,丹东城区内阴雨绵绵,偶尔可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撑伞前往鸭绿江断桥景区观光游玩。
  此次事故并未对景区开放造成影响,不过在鸭绿江断桥被触碰位置,已经划出了长约20米的警戒区域,并贴出桥面维修的红色警示牌。“好在海事部门发现及时,这已经将断桥的损失降至最低了。”回忆起当天的过程,鸭绿江断桥景区负责人杨女士仍心有余悸。杨女士说,事发时,江面风力非常大,两艘外籍船舶顺江水漂向断桥,当时所有人都没注意,但海事部门的巡逻船立即向其发出警报,“在即将触碰到断桥时,我看那船的烟囱冒烟了,这才知道它是走锚,不是正常航行。”
  此次事故造成鸭绿江断桥第四孔下游侧的工字梁撕裂开口,桥面桥板部分突起,护栏开焊一根。
  杨女士介绍说,每年春季来临及节假日前夕,景区工作人员都会对断桥进行检查,主要查看桥面、防护栏有无开焊的情况,而靠另外一侧的桥头是重点维护区域。“我在鸭绿江断桥景区工作了20多个年头,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
  断桥景区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也主要是针对断桥本体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船舶,尚无法管理。
  知情人士表示,断桥虽然经过100多年的雪雨风霜,经历了轰炸,但本体依然非常坚固。
  链接
  鸭绿江断桥历史背景
  鸭绿江断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滨江中路鸭绿江畔,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桥。该桥于1909年8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通车,由当时殖民机构—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承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鸭绿江断桥始为铁路桥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
  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桥(今中朝友谊桥),鸭绿江第一桥的“开闭梁”随即失去原有功能,同时按设计要求使用期满,鸭绿江第一桥被改为公路桥。
  1950年11月8日,美军首次派出B-29型轰炸机对该桥进行轰炸,大桥被拦腰炸断,部分桥梁落入江中。1950年11月14日,美军再次实施轰炸,朝方一侧的三座桥墩被炸塌,该桥彻底瘫痪,成为废桥。
  战后,中方一侧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被后人称为“断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朝方一侧则将所属六孔和中方剩余两孔残桥拆除,仅存桥墩。
  1993年丹东市投资重新维修该桥,在原桥旋转及炸断处建观赏台,桥身被漆为浅蓝色,命名为“鸭绿江端桥”。
  后经多方提议,桥名恢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恢复钢铁灰色。
  8年前,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国网、辽沈晚报特派丹东记者 王琦
  丹东新闻热线:15802416754

 5月5日,在鸭绿江断桥下游约400米处,系泊在一起的两艘外籍船舶突发走锚,一前一后先后触碰到鸭绿江断桥中方一侧第三、四号桥孔之间桥梁。丹东海事局供图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