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淞江三日”将军蒙冤50年

发布时间:2014-09-29  |  浏览:
辽沈晚报2014年9月18日
邓玉琢(1903—1937),辽宁省东港市前阳镇石门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参谋长。
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一位在淞沪战役中带领全师官兵奋勇阻击日军的丹东籍将军,在拼尽一兵一卒后牺牲,却被国民党政府诬陷为投敌叛变。时隔50年后,在后辈和新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邓玉琢将军得以沉冤昭雪,魂归故里,在抗日英烈的史册上永存。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采访邓玉琢的后辈,揭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将军率部突围创下淞江三日
经过距丹东东港市约1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在前阳镇石门村灯台山上有一座烈士墓园,“邓玉琢烈士纪念碑”位列其中,背面篆刻邓玉琢将军的生平事迹。
据邓玉琢76岁的侄子邓学东介绍,1903年,日俄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谈判破裂,日俄战争一触即发。此际,邓玉琢出生在原安东县前阳乡石门村。
邓玉琢从小习武,喜好读书,崇拜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而考入安东林科中学,对于他的人生是一个重要转折。1921年,安东林科中学师生上街示威游行,抵制日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校教师举起抗日旗帜,成立抗日学生队。
正是受到师长爱国思想熏陶,邓玉琢立下了“相约当兵、报国杀敌”的志向。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后赴北平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
1936年,邓玉琢出任抗日联军临时西北总部参谋,在雁门关指挥东北军防止亲日的何应钦进攻,为推动全国联合抗日和防止内战作出贡献。同年“西安事变”爆发,邓玉琢临危受命,任东北军第67军107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11月5日,淞沪战役爆发,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67军受命掩护上海主战场中国军队撤退,邓玉琢率领107师冒雨抢占淞江。
11月6日,在淞江米市渡正面阵地,邓玉琢部打退敌军多次进攻,消灭日军近600人。11月8日夜,该部完成阻击任务,但此时日军将观江县城包围,仅剩一面的苏州河大桥被日军飞机炸毁。
11月9日下午,邓玉琢部面对空中敌机和成建制日军,在白鹤港组织渡河突围,傍晚时分,冲在最前面的邓玉琢同日军交战,身中数弹倒下,年仅33岁。此后107师将士全部牺牲。这一悲壮战役史称“淞江三日”。
邓玉琢。资料片
蒙冤50年得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淞江三日”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的表彰,邓玉琢将军被诬陷为投敌叛变,还撤销了107师的番号。
据邓学东介绍,邓玉琢牺牲时尚未成家,家里有10个兄弟,他排名第二,“我没有见过二叔的面,只是在小时候,听大人说二叔是国民党大官。”
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的错误认定,使邓玉琢的身份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这始终成为邓学东心中一块心病,“每当给先人祭祀时,我只能念叨着二叔,因为既没有坟墓也没有牌位,没法给他上香、磕头……”邓学东说。
在东港市科协工作邓学东平时喜欢读书看报,1988年9月15日,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吕正操、万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撰写关于抗日战争中关于东北军的回忆录。文章写到,此役,国民党调从华北战场上整训的东北军六十七军驰援……师参谋长邓玉琢阵亡,几近全军覆没。
看到这里,邓学东激动得流下眼泪,他放下报纸,立即找到东港市统战部门,并逐级上报。在8天后,得到省领导关于追认邓玉琢为革命烈士事宜的批示,不久还得到吕正操和宋黎的亲笔信,作为佐证。
1993年3月,在时隔半个世纪以后,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邓玉琢为革命烈士。
英烈终于魂归故里亲人在幕前泣不成声
1993年6月8日,是邓学东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邓玉琢烈士纪念碑在将军家乡灯台山上正式揭幕,“立碑那天,我站在二叔墓前泣不成声,历史终于还他清白,魂归故里。”
据前阳镇石门村党总支书记马振作介绍,邓玉琢烈士纪念碑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翻新和扩建,2013年当地政府投资140万元,将整座烈士墓园扩建至2400平方米,共安葬了106位烈士。
每年清明节,邓学东都会带着儿孙来到二叔墓前祭拜,“家里出了这样一位将军,为国家的反侵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作为后辈,都应该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也让子孙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我二叔舍身卫国的情怀,也说明了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中,当时的东北军广大官兵抱着复土还乡的夙愿,在正面战场上奋勇杀敌,许多将士为国捐躯。”邓学东说,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举,永远值得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怀念。
北国网、辽沈晚报驻丹东记者 朱明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