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下好创新先手棋释放“乘数效应”

发布时间:2015-10-08  |  浏览:
· 2015-08-25 00:00
 
  本报讯 记者王卢莎报道 步入秋季,预示着即将迎来收获。丹东优纤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生物基尼龙56纤维项目,部分设备已开始安装;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研发的硼铁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集成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等6个项目,顺利申报“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丹东奥龙中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917万元省科技资金扶持……
  通过不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一系列优秀科技成果得到转移转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在丹东,科技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丹东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在丹东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孙兆林强调,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 “乘数效应”。为此,丹东市一方面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展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5月16日至20日,丹东市成功承办了由科技部等12部委开展的“科技列车丹东行”活动,对丹东的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列车丹东行”活动共策划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创新升级、科技惠及民生和科学普及宣传4个板块9项重点活动内容。国内各行业专家组成20个科技特派服务团,深入到全市各县(市)区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服务、项目对接、医疗义诊、科普宣传、公益电影放映等,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150余场。短短3天时间里,有近2万名群众直接参与“科技列车丹东行”活动,间接参与活动人数达10万余人,同时促成了多位专家与丹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丹东市科技部门主动作为,积极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搭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组织合作项目,集成攻关创新提升企业创新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全省首个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为相关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集聚创新资源,有效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丹东转化。目前,已有12个院地合作项目入驻育成中心,初步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丹东先后邀请数十名专家实地深入丹东企业109家,现场解决技术难题410余项,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直接达成实质性合作项目14个。
  围绕水产养殖及深加工产业,丹东组织企业赴青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项目对接,并带领相关企业参加沈阳金属所的技术推介会,走访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带去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带回了科技成果。
  新闻链接
  生物基尼龙56纤维项目:丹东优纤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重点项目。该项技术是从玉米中提取纤维,已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生产后,该项目将会形成年产20万吨尼龙纤维制品的生产能力。预计今年10月完成全部主体工程便可投入试生产。
  多模式X射线层析成像分析仪项目:由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被列入我省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该技术打破国外市场垄断和技术壁垒,项目实现产业化后,预计增加年产值1.2亿元,并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集聚和提升。
  硼铁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集成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由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已顺利申报“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公司在国内首先实现了低品位含铀硼铁矿的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以“两硼”(硼砂、硼酸)为主、以含硼铁精粉为辅的采、选、化工、水冶产业链。
  哈尔滨工业大学吕世雄教授在东方测控有限公司为工人进行焊接操作演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