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人工繁育 丰富渔业种群

发布时间:2016-12-06  |  浏览:

016-11-07 07:51 | 丹东新闻网 | 

核心提示:丹东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人工繁育的黄蚬子幼贝,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这种育苗方法能够提高脉红螺的出苗率和生长速度。

“听说黄蚬子能人工养殖了!” 11月5日,一则水产养殖的消息让东港水产养殖户李福生兴奋不已。丹东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人工繁育的黄蚬子幼贝,经过80天的生长已经有指甲大小,这意味着丹东黄蚬子苗人工繁育与培育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据统计,现今,我市每天能够捕捞规格以上的黄蚬子大概有5000多公斤,比十几年前锐减90%以上,开展丹东特色水产扩繁与资源修复非常紧迫,这也是除增殖放流和环境保护外,确保我市渔业物种种群的重要途径之一。”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病防科科长袁甜介绍。近几年,为确保丹东渔业资源的繁衍和种群扩大,市渔业部门工作重点之一转移到人工繁育技术上,诸如黄蚬子这类的丹东特色水产养殖技术被陆续研究成功。

“9个月,这些脉红螺幼苗就能长到250克,这种育苗方法能够提高脉红螺的出苗率和生长速度,这可是当年咱们丹东水产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杨辉告诉记者。

脉红螺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就是老百姓所熟知的海螺。杨辉告诉记者,脉红螺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一带,是丹东特色海鲜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脉红螺一年只繁殖一次,产量极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许多育苗单位都进行过人工育苗实验,但效果不甚理想。“大规模的苗种培育曾经是一道技术难题,制约了脉红螺规模化养殖。”杨辉回忆道。

而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明的育苗方法,解决了脉红螺人工苗种培育中饵料供应和来源问题,提高了幼螺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单位水体出苗量,专利证书写着:“ ‘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培育出的脉红螺幼苗成活率提高543.7%,出苗率提高514.9%,生长速度提高264.3%,项目所采用的各项技术不但适合丹东地区,对其他地区脉红螺人工育苗生产也具有广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不仅是海水养殖,淡水鱼养殖技术也实现了突破。2016年7月,我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申请的“一种提早繁育、培育大规格唇鱼骨苗种繁育方法”,再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发明专利。专利中所说的唇鱼骨鱼又名重唇鱼,就是老百姓所熟悉的虫虫鱼,是丹东淡水鱼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鱼喜低温清流水,对水质要求很高,近年来由于污染、捕捞等各种因素导致重唇鱼资源量下降,使得这种鱼一度远离百姓餐桌。而与此同时,在国内,重唇鱼长期处于采捕天然鱼苗进行粗放式养殖的阶段,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通过两年时间对虫虫鱼的自然分布、生长、生态习性进行调查,根据重唇鱼的生态习性,利用室内育苗池和室外土池塘结合的方式,采用增温、控光照、流水刺激等促熟技术,让重唇鱼的苗种生长优势显著,“比自然苗种提早出苗10-15天,体长比自然繁殖的苗种长1厘米。”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人员孙述好介绍。2014年,鸭绿江唇鱼骨鱼人工繁育养殖技术,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辽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二等奖, 同年获得国家专利。

2007年,毛蚶人工育苗成功,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1年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获辽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 2015年大竹蛏人工繁育技术成功,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香鱼、斑鳜、松江鲈、刀鱭、鲟鱼、重唇、南美白对虾、泥鳅等特色水产品种纷纷实现人工养殖技术成功,而在海水养殖方面海参、海蜇、毛蚶、缢蛏、海锥、口虾蛄等品种也突破了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的难题。除此之外,还从外地引进了适合丹东自然环境生长的大马哈鱼、篮子鱼、半滑舌鳎、大鳞鲃、台湾鳅等品种进行研究、推广。

除了对有经济价值的水产品进行技术推广,还实现了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松江鲈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来,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首批繁育成功的松江鲈鱼苗种共计20余万尾被放流至鸭绿江,目前松江鲈鱼种群的恢复正在有序进行中。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