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米叉子 一“酵”200年

发布时间:2017-03-01  |  浏览:

2017-02-15 17:13来源:北国网 作者: 编辑:郭作新

  雪亘山村,炊烟如丝。灶下,火苗舔得大柴噼啪作响;檐头,烟囱吻化冰雪敲打窗台。村妇立于大铁锅前,手攥黄澄澄的面团,两掌轻柔而迅速地律动,右手拇指和食指间,汤子面便如群鱼归海,划着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蹿入沸汤之中。大锅滚过三滚,村妇便用一只只海碗盛了端上桌,一桌人各自舀上一匙鸡蛋酱拌几下,“呼噜呼噜”喝将起来……

  说起酸汤子,稍年长的东北人脑海中多半会浮起上面这一幕。酸汤子和丹东独有的米叉子,是一种满族传统食品,可以追溯的历史至少有200年,它也是丹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世界唯一一种纯玉米发酵食品。那种酸爽浓郁、劲道顺滑,是一代又一代丹东人无法割舍的乡愁和回味绵长的家的味道。

  酸汤子和米叉子的制作说起来不复杂,但要做出地道的味道却不容易。将玉米粒洗净投入缸中,用冷水浸泡发酵,待发酵出酸味、轻捏即可挤出粒中的淀粉时,便可捞出洗净上磨。脱皮,磨成糊状,再用布滤出水分,便成汤子面,酸味较浓的被称为酸汤子,酸味被滤得较淡的,被称为米叉子。

  汤子面置于阴凉处保鲜,冬天想吃酸汤子,需先用开水氽烫,将冻得硬梆梆的面团“缓冻”,再用开水“和面”,令松散的面团紧实劲道。挤汤条者手法娴熟,或迅如脱兔,或腾如鱼跃,简直是散发泥土芬芳的行为艺术表演, 观赏性不逊于山西的刀削面。

  酸汤子经水煮,汤稠味浓,旧时的富裕之家会拌鸡蛋酱等食用,家境清贫的就佐以豆瓣酱、酱油甚至不添任何作料。米叉子的吃法就多了,汤煮、蛋炒、肉炒、带壳的小黑蚬子炒……尤其是米叉子和大黄蚬子,这两种丹东特产相遇,便如一段热情的满族舞豪放于舌尖,弹软爽滑、汁鲜味美,堪称一绝。

  米叉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玉峰告诉记者,市面上常见的米叉子做法有十几种,而经他总结、发明、改良的做法已达108种。无论春夏秋冬,行走于丹东的街巷,各类食肆大多会有米叉子供应。农贸市场里,也会有袋装的汤子面和米叉子售卖。现在的人们不需在家里备一口大缸发酵汤子面,也不必再忍受发酵过程中的酸臭。这得益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更得益于冷藏设备的普及和酸汤子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良。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尽管食用方法五花八门,将其制成发酵食品的却只有中国的东北人,是粗粮细作的典范。时至今日,其制作工艺和技术又以丹东为冠。近年来,很多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游客争相携带这种丹东特产以飨亲友。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市民还常常专程前来购买丹东米叉子、酸汤子以饱口腹之欲。丹东米叉子香而劲道,又没有玉米的粗糙口感。这道美味得以成全,仰赖的是其制作工艺的薪火相传和传承者的精益求精。

  现在制作汤子面,选用的是脱了皮的“苞米茬子”,加之工艺、器具的不断改良,也迎合了更多人的口味。在包装方面,上世纪末,我市已有企业研发密封保鲜技术。目前,正规厂家的产品在常温下可保存10天,冷藏保存的时间长达1个月,为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食品销往全国奠定了技术基础。今年春节前,为期10天的新区年货节上,我市一家满族食品加工企业参展,8天卖出约2500袋米叉子,结果因为卖断了货不得不提前两天撤展。

  米叉子的“米叉”字,专为这种特色食品而造,这样的汉字也是不多见的。因一物而造字,且被广泛接受,足见这种食品受欢迎的程度。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