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9-05-13  |  浏览:


时间: 2019-03-25 09:39:29    来源: 辽宁日报

    

    包司南 本报记者 蔡晓华

  为了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丹东市充分发挥大梨树村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培育一批毛丰美式好干部 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为载体,探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基地”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由村“两委”领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短板,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派到农村一线。

  仅两年时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村达31个,超10万元村达157个。

  “党支部+”壮大村集体经济

  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走进凤城市大梨树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古朴的民居,远望山依依,近看水潺潺,漫步桥上,如画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大梨树在老书记毛丰美的带领下,在“干”字精神引领下,用30年时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渐成为社会生产总值15.5亿元、村集体纯收入2000万元的美丽乡村。

  “要再干出若干个大梨树村!”2017年7月,在丹东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丹东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当时,全市669个行政村中,无经营收入村有471个,占比70.4%。无经营收入村中394个村有债务,村均负债53.8万元。

  如何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帮助这些村摘掉“后进村”帽子,是丹东走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精准施策,丹东市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先后3次召开大调研专题会议,并根据全市不同地域划分6个靶向地区,由6名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副市长带队,全市18个部门、130多名干部参与,在全地区开展为期40天的进村入户调研。通过调研,共排查出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40个,并邀请专家学者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对策100多条。在掌握底数、摸透实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大梨树式好村庄”和“毛丰美式好干部”的建设标准,确立以“两个一批”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路线图。

  党支部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引擎。丹东市委以全市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56个村和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的10个村为样本,总结出“党支部+农户”“党支部+实体”“党支部+旅游”“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电商”等5种最契合本地实际的“党支部+”发展模式。

  记者在东港市小甸子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园区看到,18栋草莓大棚内红红的草莓果和雪白的草莓花点缀在绿叶间,一派生机盎然。“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建设的18栋草莓大棚已经发挥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现在每天草莓销量在 1200公斤左右。”小甸子镇党委书记杨清毅说。小甸子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农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83%。近些年来,小甸子镇农民靠种植草莓、蓝莓、软枣猕猴桃、花卉、小柿子等富了起来。群众富了,但村集体没有收入,11个村有10个村是薄弱村,“无钱办事”成了村级振兴发展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现状,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建立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园区,集中解决薄弱村问题。

  2018年4月,通过争取省市专项资金、合作社社员筹资入股等途径,全镇筹资723万余元,园区建设一期工程如期启动。同时,园区成立了产业党支部,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双带”作用,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互促互进。去年底,全镇10个村全部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

  为了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丹东市委组织部门牵头,协调财政、农经、扶贫等部门筹集资金,助力无经营收益村发展。2018年,全市投入资金732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年消除无经营收益村136个,其中,创新开展两轮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公开竞争评审活动,投入专项资金2690万元,扶持“党支部+”集体经济项目48个,覆盖57个无经营收益村,当年实现村均增收5.2万元。通过推广“党支部+”模式,去年全市37个“空壳村”实现“摘帽”。

  “科学+精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两个一批’建设,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精细管理。”丹东市委主要领导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讲科学。2018年初,丹东市委、市政府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形成327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由此,丹东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丹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丹东根据各村资源类型,分类指导,协助落实产业项目。目前,沿海村水产养殖项目、平原村设施农业项目、山区村光伏发电项目初具规模;为解决部分村产业不成规模、产品没有销路的问题,建设宽甸满族自治县城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港水产品、凤城果菜、振安区小浆果加工集聚区,统一生产销售,逐步形成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丹东不仅要消除无经营收益村,还要通过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现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市、县、乡、村级覆盖;通过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资产变股权、成员变股东”这一全新经营模式引入农村;通过进一步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内生活力;通过推进邮政、快递等行业与农村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邮递企业与特色农产品企业有机对接,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要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不能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把生态宜居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目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丹东市委主要领导说,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伴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走进位于振安区汤山城镇南部的龙泉村,只见家家户户门前的柴草垛收拾得整整齐齐,水泥硬化路干干净净直通村民家门口,就连猪圈都砌得整整齐齐。“我们村不仅每家每户卫生收拾得好,邻里关系处得也特别融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互帮互助,住在这里特别舒心!”村民安平笑着告诉记者。去年5月,龙泉村开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的垃圾和不可腐烂的垃圾。可腐烂的堆粪还田。不可腐烂的分为四种:可燃烧的架到灶坑里做饭、烧水、烧炕;可卖的由废品收购站收走;建筑垃圾用于垫道;有毒有害垃圾,集中收集保管、转运处置。试点之后,全村确定了“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零填埋”的源头处理模式。解决“垃圾围村”之后,村民还将清理出的空地种上花草树木,基本实现了软覆盖。自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工作以来,龙泉村取消不分类垃圾箱 7个,垃圾清运量减少了90%以上,由以往每天清运一次减少到10天清运一次。

  于细微处见真功夫。丹东全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绿色、生态、宜居。去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153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67公顷,新建“四好农村路”110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486公里。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18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526户,实施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工程139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配套项目7个,完成27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示范站30个,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55所。

  两年来,全市上下把推动丹东振兴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求实效、出实招、见实绩。人们欣喜地看到,村集体有钱了,乡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科学精细的工作思路,围绕“组织坚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梨树式好村庄建设标准,丹东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会有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