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再现鸭绿江畔震撼人心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0-12-02  |  浏览:


来源:辽宁日报 

 

 

 blob.png

  陈列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是中朝边境一个景色秀美的小村落。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里留下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今,坐落在这里的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以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地民众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历时一年,建成陈列馆

  河口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渡江点之一,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交通孔道和志愿军后勤补给的一条生命线、志愿军伤病员口岸医院所在地和中转站、东北军区鸭绿江长甸河口江防司令部所在地、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哨阵地……

  2019年8月,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口村开始筹建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经过1年多的建设,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如期建成。陈列馆展览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重点回顾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特别是河口民众抗美援朝的历史。

  陈列馆位于河口鸭绿江断桥400米处,面积450平方米,200延长米的展出内容包括“秣马厉兵 积极备战”“大军渡江 出国作战”“拥军支前 争当模范”“抗美援朝 支援前线”等11个部分, 共展出475张历史图片、311件实物。实物中小到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票据、茶缸,大到志愿军使用过的担架、棉大衣,每一件展品都有不同的故事,很多是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讲述当地村民的支前往事

  借助《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研究》等有关史料,展览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发生在当地的许多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通往河口的公路上,志愿军一队队人马、一辆辆军车日夜川流不息。居住在沿路的村民自发地站在公路边,发现路面有石头马上捡走,路面有坑洼马上填平,小桥坏了马上抢修,以保证志愿军人员、车辆和物资顺利通行。宽甸县财粮科还支付100余万公斤粗粮,由各家各户磨成精细的米面。男女老少不分昼夜,推碾拉磨,每家都做出三四十斤大饼子,供应过往部队。

  河口村有大小民船80余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给志愿军渡江搭建舟桥,县政府决定组建战勤船队。不到3天,所有船主都参加了战勤船队。战勤船队的民工夜间不顾美机轰炸和扫射,冒着生命危险将52只木船连接起来,船上面铺上枕木搭成浮桥,保证运输畅通。白天浮桥拆开后,民工们就利用单船不停地向对岸运送弹药。

  河口附近村庄,家家户户住满了志愿军和战勤民工。村民孙凤玉因丈夫姓徐,人称“徐大妈”,她主动在江边设立饮水站,用平时积攒的高粱米、大米炒成糊米泡成水,给志愿军战士送去,从不间断。徐大妈主动为架桥部队腾出三间房子,给战士住,自己住厨房。寒冬时节,战士们的衣服被江水浸湿了,徐大妈彻夜不眠地为战士们烘烤衣服。战士们脚磨起泡,徐大妈熬艾蒿和花椒皮水,一边帮助战士洗脚,一边讲自己苦难家史,激励战士杀敌立功。战士们非常感动,亲切地称她“志愿军妈妈”。

  以史为据,再现时代记忆

  辽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卢骅,退休后已经成为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

  卢骅是宽甸县人,其父是一名军医,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年少时,卢骅听得最多的是父亲讲述的抗美援朝故事,他由此得知在战场上因为战友舍身保护,父亲才得以幸存。受家国情怀的涵养,长大后卢骅开始致力于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历史。

  “为研究历史,我不断地寻找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旧物件来印证。”卢骅说。多年来,卢骅四处奔波,寻访上百位志愿军老战士,收藏抗美援朝战争物品3000余件,并萌生了创建一个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的陈列馆的想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卢骅来到河口村讲授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课,河口村村委会了解到他的研究成果及其收藏的物品,便决定与他一同创建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以史为据,生动展现当地百姓英勇支前的爱国行动,缅怀抗美援朝英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馆舍建成后,卢骅把自己珍藏的抗美援朝战争文献资料及实物陈列其中,并精心为陈列馆撰写了展陈大纲。

  卢骅说,优秀的辽宁儿女在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捐献飞机大炮、增产节约运动中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以及由其发明和制作的炒面等食品,在赢得这场战争胜利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