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产业兴 乡村美

发布时间:2020-12-02  |  浏览:


来源:辽宁日报  

 

丹东市元宝区金山村走上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道路——

产业兴 乡村美

  10月15日,记者来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2组村民杨玉凤家,只见电梯楼房窗明几净,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农村砖瓦房。

  “旧屋变新楼,广场进村庄,柏油路铺到村中央……这就是俺们金山村现在的新模样,处处是幸福的味道。”杨玉凤眉眼里堆满了笑意。

  “以前的金山村是真穷,村部没有办公场所,外债倒有580万元。”金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德斌提起当年的穷困颇为感慨,“没有产业、没有收入,可想而知,村里人的生活有多么困难。”

  心沉得下去,眼看得明白,脚迈得开来。近年来,金山村紧紧依托毗邻丹东城区的优势,走上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全村3200余人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一半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

  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任务,金山村聚合力、出实招、求实效,书写“建设美丽金山”的动人故事。

  城乡融合共发展

  产业兴村换新颜

  金山村3组,绵延的山路尽头是一片开阔地,新建的3栋温室大棚引人注目,大棚里一排排立体式种植槽排列得齐整规矩,这里是金山村投资50万元引进的富硒草莓种植项目。

  李德斌小心翼翼地扒开草莓叶,叶芯里冒出新长出的嫩芽,十分喜人,“预计这个项目年收入40万元左右”。

  要想乡村美,必须产业旺。金山村产业项目的发展壮大,不仅给村民提供了打工赚钱的机会,更让金山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有了基础。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虫草,它每年能为乡亲们带来几十万元收益。”记者跟随技术员刘新尧来到金山村北虫草养殖基地,走进培养室,若干个虫草培养皿放在铁架上,周围悬挂着温度计和湿度计,对生长环境实时监测。

  2009年年底,金山村村委会专门请来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北虫草为金山村赚来了“第一桶金”。如今,金山村年产北虫草2.5吨,产值达125万元。

  乡村之美,美在产业。农村有了经济支柱,村集体强了,群众腰包鼓了。

  四议一审两公开

  村务村民说了算

  在李德斌的办公桌上,有一份详细的“解决5组6组吃水难铺设自来水主管线”事项的档案材料,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进行逐项村务公开推进,每一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让村民看得明明白白。

  要想乡村美,管理需民主。李德斌对科学有效的村务管理思路清晰,就是要让乡村治理更加民主。“涉及修建屯堡路、清理河道、打井等事项,均以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程序上报审核。”民主集中制得到了强化,联系群众的渠道得到了畅通。

  “村里要修村路,在村部墙上把费用、进度都张贴出来,村民一目了然,都全力支持。”说起修路的事,杨玉凤至今仍有些激动,“修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自发出义工帮着修,300多米长的路几天就修完了。”

  “过去村里决定事项,党员靠不上前,说不上话;现在有了‘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我们有了发表意见的权利,机会多了,意见也重要了。”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

  几年来,金山村改造卫生厕所100余户,安装自来水管线4公里,修建河套护坡墙1000余米,安装亮化路灯300盏,新建桥涵5座,全村道路硬化率95%以上,修建文化广场5处……

  精神文明树新风

  美丽乡村日子美

  “别看住上楼房以后,手里的土地少了,却能攒下钱了。”杨玉凤跟记者唠的这个现象,得益于村里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其中第六条规定:“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减轻村民负担,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以前有地侍弄大棚,一个月的收入都不够随礼的。如果没有这个新《村规民约》,俺们村动迁进楼就得家家办乔迁宴,花钱随礼不说,那得是多大的浪费呀!”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杨玉凤,脑袋里的思想也“富”了起来。

  正说着话,刚搬进小区不久的孙阿姨迎面走来。杨玉凤打趣道:“孙大姐,你家搬家不办酒席啦?”

  “可不能办了,福利待遇都取消了,村里是动真章儿呀。”孙阿姨说的福利待遇,是金山村释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给予村民福利补助保障:每年春节为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400元至1000元养老补助红包;为患大病重病村民每次补助1000元;60周岁以上老人中,400余位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每月领取养老金。去年年底,金山村一次性发放养老保险补贴资金1500余万元。

  如今的金山村,山水绿了美了,道路平了硬了,村宅静了净了,越来越有全面小康的“幸福味”了。

  本报记者 王卢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