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科技“造血”支持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8月11日8版
如今,东港市龙王庙镇马家堡村的于兆刚在自家庭院前引进试种的食用菌新品种栗菇,在丹东市科技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成功完成了种植试验,第一茬菇已产出50余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株栗菇重达7公斤,试验获得了成功。周边的邻居纷纷前来参观,都急着明年也要引进这个新品种。于兆刚欣喜地说,丹东市科技部门的科技支持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问题,有了科技做后盾,他继续扩大栗菇生产规模就更有信心了。
丹东市科技局等科技部门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全力推进丹东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整村包扶、产业扶持、培训农民等诸多方式,变扶贫“输血”为科技“造血”,成为支撑丹东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科技“造血”惠及乡村
现今的新农村建设中,单纯的资金支持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如何变以往的简单钱物“输血”为送知识、送技术的科技“造血”,成为丹东市有关科技部门致力转变的新方式。近年来,丹东的许多乡村在科技部门的科技支撑下,“造血”功能明显增强,而且成为一种更长效的方式受到广大乡村及农民的欢迎。
丹东市科技局包扶的东港市龙王庙镇马家堡村就得到了这样的实惠。科技局投资20余万元在该村二组采用新型环保大棚骨架建成了20栋占地30亩的冷棚,作为典型示范小区,并从该村科技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农民致富带头人中优先选择了首批20个典型示范户。科技局为示范户无偿引进易管理、效益高的农业新品种,并派农业专家定期做技术指导,为他们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做到随时有技术难题随时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和振安区蔬菜协会在示范小区建立生产销售基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示范小区成为周边乡村农民的学习基地、科技培训基地、增收基地。2007年春天,示范小区引进了甜瓜新品种“超导一品香”,在农业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每个示范户平均收入近万元,而且还吸引了周边农民500多人次来参观学习,今后这里将成为长期科技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基地。
科技扶持十大产业
丹东的科技“造血”功能还表现在他们对农业十大特色产业的扶持上。围绕丹东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科技局等部门集中科技优势全力推进以蓝莓、林蛙、安全蔬菜为代表的农业十大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增强了丹东市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去年10月,从构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出发,丹东科新林蛙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它将丹东地区的林蛙养殖户组建成一个林蛙产业联合体,不仅增强了蛙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将技术推广、典型示范、产品深加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组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建立林蛙半人工养殖示范基地,以“科技+公司+养殖户”的形式,建立集林蛙养殖、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带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青虾人工育苗与养殖试验项目在东港市长山镇取得成功,养殖试验户采取土池孵化、稻田混养等多种模式,使小青虾发挥出了大效益。农民仅此一项,每亩就比单一种植水稻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现在,科研人员正在尝试控制孵化和投放时间、土池越冬、稻田虾蟹混养、池塘水库放养增殖等项目的研究,积累大量的养殖经验,不断扩大试验示范面积,努力将小青虾早日做成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科技培训新型农民
为给丹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科技部门不仅输送了大批的科技人员服务“三农”,而且还积极“造血”,在当地培养了大量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知识型农民,多年来使超过20万名农民学会应用和掌握1~2门农业新技术,这些“土专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特别是结合“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丹东市首批选送了71名农民学员免费“上大学”,通过为期4个月的脱产学习,使这些农民“大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小孤山子村的果树种植户季士安学成回家后,协助村干部动员群众发展寒富苹果,现在这项产业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已经挖栽植坑1万余个,预计在近两三年内再发展300亩到500亩寒富苹果,建立起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
丹东市科技局农技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实现“每村培养一名农民大学生,每村培养一名农民科技经纪人,每村培养一个科技典型示范户,每村选派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