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三化”壮大丹东县域经济

发布时间:2007-09-2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7月11日12版
 
      一幅动人的画卷正在辽东大地上伸展:乡村的街靓了、路宽了,人忙了、腰包鼓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丹东市依靠工业化富裕农民、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6年,县域经济占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6.9%,企业户数达8.48万户,从业人员达39万人,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1/3以上,县域经济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达到29.3亿元,县域经济商品零售总额达94.3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7.9%。

                                                                     工业化富裕农民

    夏日的东港骄阳似火,6个工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沿201国道的汤池工业园区、长山工业园区、椅圈工业小区等10个乡镇工业园区边建设边招商,一派繁忙景象。实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些星罗棋布的工业园正是东港经济的支撑点。

    几年前,因为“轻工重农”的思想和薄弱的工业基础,东港被称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近年来,东港在抓工业的同时,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从农业中衍生出很多工业项目,逐步向工业大市迈进。

    被誉为东港“西部工业第一镇”的菩萨庙镇这几年企业发展到600多家,虽然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但效益都不错。这些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40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的一半,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务工所得。

    凤城市以沈丹高速公路凤城段为轴,把境内近50公里的高速公路当作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纽带,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心的“非”字形“百里经济长廊”战略格局。大山深处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在继续发展矿产品、农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了青椅山石材工业园区,把目标锁定为“东北东部石材名镇”。

    2006年,丹东县域经济的规模企业达472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66%,其中超亿元企业就有22家。工资性收入对当地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已达40%以上。城镇化带动农村近年来,丹东将小城镇建设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了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拿前阳镇来说,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加速发展”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该镇对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和10个村级工业小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中心村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向镇中心转移。目前,全镇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铸造机械、医药化工、新型材料、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六大产业体系。去年,前阳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2.8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9.49亿元,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5.9%。2006年,前阳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

    这几年,丹东重点加快东港、凤城、宽甸3个县(市)和孤山、前阳、通远堡等10个中心城镇的发展步伐,促进二三产业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产业化提升农业

    在古楼子及其周边乡镇,东潆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板栗基地2万多亩,辐射数千户农民。自2001年以来,东潆食品用于品种引进、栗园改造、农民培训的资金达120多万元。

    目前,丹东地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5家,带动农业订单面积110万亩,带动农户近20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丹东市依托山上林下产业开发、海淡水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农业四大产业开发工程,突出抓好北部山区林地经济优势区,中部丘陵出口菜、食用菌、浆果、板栗、烟草、柞蚕优势区,南部滨海平原优质稻米优势区,沿江沿海水产养殖优势区。

    2006年,丹东农业总产值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0元。照这样发展下去,到2010年,四大特色农业优势区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户,发展订单农业180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辐射全市农户总数的70%以上。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