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实力派”农协挑大梁

发布时间:2007-09-2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2月7日16版

田长青 本报记者王卢莎  隆冬时节,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复光村农民杜新春家的山野菜大棚里的大叶芹长势正旺。而此时,当地绿珍山野菜协会的王学山会长带着协会的两位会员也在大棚里忙着。为了杜新春的大棚建成,绿珍山野菜协会出了不少力,从资金资助到棚舍修建再到技术支持,真正发挥出协会的作用。

  面对现今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数量多办实事儿的少、名头多真正起作用的少的现状,丹东却涌现出许多像绿珍山野菜协会这样实打实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它们或有技术支撑、或有企业加盟,成为真正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实力派”农协。

                              助农增收呼唤“实力”

  为了方便农民与科技对接实现科技致富的目的,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丹东的农协最多达到了360多个,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在发生变革,许多农协由于技术力量下降、资金经费短缺等种种原因失去作用,最终“关了门”,或者只剩下了一副“空架子”。

  这样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科技指导的需求,他们呼唤“实力派”农协,急需能办实事儿的农协的帮忙。丹东市科协等相关部门适时引导,经过整顿和新建,现存的170多家农协,可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派”,在农民的增收路上,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

  凤城市农民科技经纪人协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凤城的一些不同行业的农村经纪人聚到了一起,他们有贩卖蔬菜的,有贩卖板栗的,有贩卖蘑菇的……他们既是产品推销员,又是行业能手,在自己挣钱的同时又为农村发展解决了关键问题。他们觉得他们应该组织起来,为更多的农民兄弟办点实事。于是凤城市农民科技经纪人协会就此成立了。自打这个协会成立以来,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组织指导服务带动了凤城地区21个镇区、8大产业、15个养殖基地、10个种植基地,他们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使凤城市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真正实现凤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产品销售的规模化和经营方式的集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加盟彰显“实力”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免不了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一些农协通过“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作法,奠定了自己的“实力”基础。他们与较有实力的企业联盟,形成“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为农民们铺平了生产、技术、销售一条龙的致富路。

  这个好方法在凤城市的农协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凤城市树莓协会依托丹东市君澳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为农民服务。几年来,协会在公司的支持下,采取“欲取之,先予之”的方法,以赊账的形式,将每亩投入近3000元的种苗、铁线、水泥杆,以及专用肥料分发给农民,并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签订购销合同,3年内逐步收回赊账的费用,保证了农户的销售,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树莓长势喜人,已发展到3000亩,涉及4个乡镇。2006年协会带动农户生产树莓300吨,获净利润300万元,预计今年可产树莓500吨以上。这样,就使得种植树莓的农户人均收入提高了1500元以上。

  农协有企业做后盾,经费和科研等问题当然就迎刃而解了。凤城的食用菌协会,依靠凤城市大业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当“靠山”,在多年的生产销售菌类产品中,强化科技意识,“白灵菇免发酵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项目被我省食用菌专业协会确认为省级优秀科研成果。该协会以基地制种为中心,将食用菌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融为一体,面向社会搞食用菌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和推广,成了科技生产的现场,使农民懂得了什么样的菌种好,怎样种产量高。草河区大堡村的栗景昌过去利用温室种黄瓜,年收入不足4000元,这几年在食用菌协会的指导下引进珍稀品种白灵菇栽培技术,年净收益都在3万元以上。

                                养海富民见证“实力”

  丹东的许多农协不仅关心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把长远发展放在了心上,把眼光放远,引导农民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东港市大鹿岛村的渔民协会就在养海富民上见证了他们的“实力”。大鹿岛村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海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可曾经的无度捕捞也着实让他们吃了不少的苦头。自打渔民协会成立以来,加强了对浅海的看护管理,保护好海上资源不遭受破坏,使之逐步自然繁育,增加了区域海域的资源拥有量。大海是公平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海域水产品资源有了明显增长,渔民的收入也随之普遍提高了,有的渔民去年秋冬仅生产海锥一项就增收2万多元。

  由于协会的管理保护工作到位,2005年大鹿岛村附近的海域又繁育出了数量可观的青柳蛤,协会根据海底资源分布情况,有计划地组织渔民分段采捕,冬季也不停产,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一年协会创利润近千万,渔民也有很大收益。大鹿岛村渔民协会带领着渔民守护着大海,并从大海中获利,使渔民的海上生产逐渐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被渔民群众看成了自己的“主心骨”。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