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民企结缘乡土天地宽

发布时间:2007-09-2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5月10日12版
 
四月的丹东,春意融融。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数百位农户正信心百倍地为今年的板栗生产准备着农资、化肥,丝毫没被去年丹东地区板栗大丰收、可行情却一落千丈带来的不利影响所触动。
其原因耐人寻味。原来,在2001年,古楼子乡的栗农就与东潆板栗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6年产销连锁协议。即便2006年市场出现大波动,板栗价格从往年的每公斤8元上下一路跌到每公斤3~4元,他们的收购保底价仍是8元/公斤。也正因此,就在不少人感慨丰产不丰收之时,古楼子乡的800多位栗农却依然眉开眼笑。
在古楼子及其周边乡镇,东潆食品公司拥有板栗基地2万多亩,合作农户数千个。6年以来,东潆食品公司用于品种引进、栗园改造、农民培训的资金达120多万元。特别是2003~2005年间,企业年年向农民发“红包”,先后发放板栗差价补贴款130余万元,在农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丹东,这不是个例。在丰厚的回报以及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丹东民企纷纷以广阔的农村为第一生产车间扎下了根,而这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新型农企合作关系,近年来也给丹东农业、农民和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丹东市的农产品加工比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44%,30多万名农民在工厂上班,找到了第二职业,而全市农民的人均收入也迅速提高到4650元。
勇敢走进广袤田野
丹东是农业大市,这里自古就盛产水稻、水果、水产、林产等特色农副产品。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已形成了沿海沿江水产养殖带、滨海平原优质稻米生产带、中部丘陵地区板栗生产带、北部山区林业及林下经济带、大洋河流域及城郊的果菜生产带、凤城宽甸山区为主的畜牧业等特色生产带布局。
虽然优势如此明显,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民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的现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丹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强势,最终实现强市富民的目标,丹东不断在探索。眼光放远,他们发现,农业进入新阶段以后,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使农事企业与农民真正形成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良性互动,才能最终形成丹东农业经济产业化的新格局。
基于这样的考虑,丹东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推动县域民营经济超常规发展,及时为民企排忧解难,积极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丹东众多的民营企业勇敢走进乡村,走到了更广袤的田野上。
利益共同体同舟共济
古楼子村5组农民杨振明的2000株板栗树去年给他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他还种了10亩树莓,轻松进账1万多元。“我家的板栗园、树莓园都挂靠在‘东潆食品’这棵大树上,从建园、栽培、嫁接到打药、施肥再到采摘、收购,企业一包到底。”杨振明说,“关键的生产技术环节,比如用啥药、上啥肥,都得按企业要求来办。砸了人家出口企业的招牌,就等于砸咱自己的饭碗。”
随着大量的民营企业与乡土结缘,丹东农民不再是单打独斗地与市场经济的大潮抗击,而是终于可以背靠大树乘凉了。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虽然企业与农户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总是在讨价还价中磨合,但在市场风浪中逐步形成的同舟共济式的友谊却牢不可破。对此,凤城市君澳食品有限公司感触颇深。
在企业所在地凤城市草河街道办事处平安村,600多农户中差不多每户都有一个人在君澳食品公司上班,另外一个人侍弄家里的草莓地、树莓园、板栗园,每年的工资加上家庭经营收入,3万元轻松平常。目前,君澳食品公司建有2万亩原料种植基地,1.2万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像工人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产品直接交给企业,然后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2003年草莓卖难,市场价跌到了每公斤0.4~0.6元,但君澳食品公司还是咬牙执行了每公斤1.6元的合同保底价。诚信金不换。去年草莓市场价涨到了每公斤5元,投桃报李的农民仍以每公斤4元的合同价把草莓出售给君澳食品,违约者寥寥无几。
“第一生产车间”生机勃勃
越来越多的丹东民企将农村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使丹东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过去提篮小卖、“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水稻、草莓等农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而农产品加工业属地化趋势的形成,同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转移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农闲进厂,农忙种地,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梦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东港市仁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企业,共有800多名职工,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可别小看了这些农民,他们的人均月工资1000元左右,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部由企业负责缴纳。进厂3年以上的老工人,去年“厂庆”时收到了1000元红包,5年工龄以上的则是3000元,优秀员工每年还有外出旅游的奖励。前阳镇友好村的杨家惠就对这份1500元月工资的工作很满足:“村里一起长大的姐妹都挺羡慕我的,在家门口上班,工资高福利好,不受风吹日晒之苦。”
与杨家惠同一车间的杜晓惠,家住长安镇三纪台村,她对仁达食品公司的严格管理印象深刻:车间卫生、个人卫生一天检查三次,每年体检一次,每个季度还要集中培训一次,内容涉及岗位技能、安全生产和文明礼貌常识等。年轻一代的农民就在家门口转化成为有着良好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产业工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回报:前年,仁达食品公司实现人均创汇2万美元,在国内同类企业中首屈一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