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农家女小康路上展风流

发布时间:2008-01-23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月4日16版

这几天,凤城市大兴镇安乐村的曹云香分外忙碌,几个山野菜大棚正是要劲的时候,要不了几天,这些嫩绿的山野菜将为她换来一摞摞厚厚的钞票。

  曹云香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过去全家就靠几亩地糊口。2005年,凤城市妇联推介的反季暖棚山野菜项目在她家落户,曹云香建起一个
400平方米的反季山野菜暖棚,经过精心侍弄,转年就收入1.5万元。初尝成功的果实,她很快又在房前屋后建了3个山野菜大棚。如今,她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山野菜种植能手。

  近年来,丹东市各级妇联狠抓培训,通过“增收项目进家庭”活动和“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农村妇女依靠农业科技实现增收致富,“巾帼英雄”层出不穷,在发家致富的小康路上尽展风流。

  充足“电”闯市场


  据了解,丹东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妇女文化素质偏低,依然滞留在“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态。更新妇女们的思想观念、培养她们敢闯致富路成为当地政府及妇联组织工作的重点。

  在东港市长山镇大顶村的广大农村妇女间流传着一个“知识袋”,这是大顶村妇代会根据村民居住分散的实情采取的一种新的学习交流方法。去年夏天,妇代会把妇女需求的书籍、资料和需要传达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知识等资料装进传阅袋,在广大妇女中传阅。小小的“知识袋”使很多妇女足不出户便可以及时掌握实用技术、科学知识和致富信息。

  振安区妇联则抓住农闲时机举办妇女科技培训班,让妇女们可以面对面地和专家交流。去年年底,在太平湾望江小学,全区50多名女科技致富带头人聚在一起,认真听取了专家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妇女的主力军作用及燕红桃管理等种植养殖技能的系统讲座。在集中授课的同时,又采取互动的形式,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专家深入现场“诊断”开“处方”,使农村妇女更直观地了解实用技术。

  2007年,丹东市各级妇联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87期,培训农村妇女7万余人。相当一部分农家女从知识培训课堂中走出,载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新信息走回田野。全市以妇女经营为主的种植养殖专业户达1万多个,她们说:“是‘娘家’的培训让我们的思路变宽了,致富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

  拉手创业领风骚

  振安区五龙背镇金山村的仇申艳拥有丹东地区最大的肉鸡孵化场。眼下虽已进入冬季,她的孵化场依然车来人往,一派繁忙,鸡雏还没出窝,就被订购一空。仇申艳的成功缘于她20年的打拼,也正因深知创业的艰难,使她格外同情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姐妹。

  五龙背镇新建村的农民徐莉,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见别人养鸡挣了钱,也跟着养,结果一下子亏掉了3000多元钱。徐莉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仇申艳,仇申艳二话没说就将鸡雏、饲料以及药品赊给徐莉,又详细指导如何养鸡以及注意事项。在仇申艳的帮扶下,徐莉终于走上了养鸡致富的路子。她感慨地说:“没有仇姐的相助,哪有我的今天啊!”

  2002年至今,在仇申艳的帮助下,已有2000多名农村妇女发展养鸡业,相当一部分困难家庭借此脱贫。

  近年来,丹东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全市广泛开展 “增收致富项目进家庭”活动,针对各地的不同特点,确定重点推介项目,发动各级妇联组织面向市场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项目和科技示范基地,构筑 “农家女+基地+市场”的生产经营格局。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的杨秀丽作为树莓种植大户,把自家作为带动妇女致富的示范基地,帮助30多名妇女学会了技术,发展起树莓产业。赵红霞是东港市前阳镇柳林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她将周围的12个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东港市农民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周边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

  目前,丹东各级妇联建立的各类示范基地达156个,像仇申艳这样的农村妇女致富领头雁已有2000多人。通过技术培训、典型帮带、信息传递、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实现项目进农户20万户,户均增收796元。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