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到外面挣钱的人回家过年来

发布时间:2008-05-04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月29日11版
     2008年1月24日,一个十分寒冷的日子。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来,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八棵树村1组村民程显柱就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由于第二天家里要杀一头300多斤的大年猪,请十里八村的邻居前来吃猪肉,所以早在几天前,程显柱就已计划好了这一天的行程以及应该买些什么样的蔬菜、酒水、香烟和饮料等细节。
    下午2点多钟,拎着装满请客所需物品的大包小裹,程显柱急匆匆地回到了家。厨房里,来帮忙的邻居正因“无米下锅”而在拉呱等着。当程显柱将四五百元的东西放下后,帮工们马上就各司其职地忙活起来。
    虽然这已不是程家第一次请客,可自从不在外地做打工仔,毅然决然地返乡做起了苗木生意后,程显柱的一举一动就开始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去年他当选为村里 “绿园苗木合作社”的理事长,附近同样发展苗木产业的农民对程显柱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毕竟对他们这些人而言,当年在农转非盛行的时候,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把户口从城里迁到村里,当起了农民,搞起了苗木,并且小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更红火,这就证明了程显柱是个有眼光、有魄力又能实现自己致富梦想的大能人,跟着他肯定没有错。
    外面的世界
    八棵树村1组、房身沟村1组、三截塘村1组,是青椅山镇乃至宽甸县有名的村落。熟悉的人都知道,其“鼎鼎大名”其实并不光荣,却有些让人抬不起头来。在这3个村,“三一不过百”的俗语曾经甚为流行,意思是3个村民组的年人均收入没有超过百元的,其穷困由此可见一斑。
    据青椅山镇党委书记隋永宽介绍,青椅山镇位于宽甸西南,是全县重点产粮区,素有“万亩平原”之称。虽然这里的土地资源极其丰富,人均拥有5亩左右的耕地,远远高于全县人均1.5亩的水平。但在以前,全镇的经济状况也跟“三一不过百”这几个村的情形差不多。靠山吃山,靠海自然吃海。有了这么多的土地,多少年来,青椅山镇农民谋求温饱生活的一大法宝就是在大田里种上玉米等粮食作物。虽说品种有些单一,可种植玉米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并且旱涝保收。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一直守着大田过日子的青椅山农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多大改观,就连一些原本位次在后面的镇村竟然也将青椅山落得越来越远,“万亩平原”变成了全县最穷的乡镇。于是,不少思变的人开始弃田外出打工。一时间,“打工经济”成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一条捷径。高峰时,全镇上千名青壮年劳力走出了家门。
    然而,外面的世界并不都是精彩的。与程显柱同村、今年49岁的村民魏本礼是整个青椅山镇外出打工并辞工返乡的 “第一人”。为摆脱10多个鸡蛋也舍不得吃、而是攒着拿去换钱的穷日子,魏本礼十多年前就外出打工了。没想到辛辛苦苦半年,虾池老板拖欠了他1000多元工资,跟十几个打工者一样,10多年过去,还是一分钱没要回来。
    无法忘却的回忆
    魏本礼有两个孩子,大姑娘在县城打工,儿子正在上高中。姑娘大专毕业后去找工作,魏本礼重复最多的话就是“出去打工,一定得留神,千万别被人骗了”。
    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惨痛教训教育孩子的同时,不打麻将、不耍钱,唯一的爱好只是看新闻、听新闻的魏本礼最关心的话题仍旧是打工,毕竟,当年的打工生活带给他的并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光是收音机魏本礼就用坏了两个。
    “除了打工的事儿,俺还愿意听中央对老百姓的政策以及致富信息和销售信息。知道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开窍,就越不容易被别人骗。”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回想起当年的打工生活,魏本礼至今觉得气愤。“每天早上,刚见到太阳,就得起来,一天干10多个小时。活儿是累了点儿,可那时候一想到每天能挣10元钱,半年就能攒个千八百元的,俺还是觉得浑身有劲儿,拼了命干。可谁知道,老板太不是东西了,活干完了,他竟耍起了赖。”说到这里,魏本礼的话语明显有些无奈。“这不,这些钱一直拖到现在,看来这辈子是要不回来了。”
    也正因为吃过这次亏,魏本礼开始对外出打工的可信程度有了怀疑。在陆陆续续到丹东砖瓦厂几处地方打过短工后,看到家乡的烟草、苗木等各项产业发展很快,魏本礼一咬牙,回乡又种起了地。如今,他在承包田里培育了2亩的苗木,种植了8亩的烟草,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和本村其他发展苗木的农民组建战略联盟,魏本礼一家每年的收入至少都在2万元以上。
    家乡的天一样蓝
    29岁的程谟军岁数不大,可他已经有四五年的打工经历了。从去年秋天开始,程谟军做出了一个令全家人既吃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的决定———今后不再外出打工了。程谟军向家人解释了自己不想打工的两个原因:一是刚刚结婚;另一个就是他觉得青椅山镇无论是烟草养殖还是苗木等产业都形成了气候,自己干点烟草或者苗木,怎么也比出去打工强。
    在青椅山镇,与程谟军有着相同想法的外出打工者绝不在少数。在镇里干了30多年的青椅山财政所所长朱克昌对此知之甚深。“我在镇里呆了几十年,可以说,镇里的人我没有不认识的,也没有不了解的。过去,农民出去打工是因为家里穷,想挣点儿零花钱。现在,青椅山的农业产业化搞得非常好。就拿烟叶来说吧,全镇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去年全镇种烟户644户,面积7000亩,烟叶产值1200多万元。老百姓在家里就能致富,你说谁还想出去?”
    话音刚落,朱克昌又把请他明天去吃猪肉的程显柱搬了出来:“咱们刚才去过他家,他说的收入可是有点儿低。以前,程显柱在外打工,一年也就五六千块钱,年吃年用,基本攒不下。回来后的数字可不一样了。2006年,程显柱种植落叶松苗木26万株,去年卖了个好价钱,纯收入8万多元,苗木销往省内外,可不是他说的四五万块钱。去年,他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育落叶松苗增加到12亩,36万株。你说这收入有多少,能不让外头打工的觉得种地比打工挣得还多吗?”末了,他还感叹:“现在,家乡的天跟外面是一样蓝啊!”
    事实确实如此,来自青椅山镇政府的一则数据更验证了这种说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青椅山镇已有1000多名打工农民陆续返回家乡,外出打工的农民比往年减少7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