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足迹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纪实

发布时间:2008-05-04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13012

  幸亏走了这一趟,我们把丹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基本上摸清了,不仅及时挽救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知识,真是不虚此行啊!丹东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提及刚进行完的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此次,丹东市文化局下大力气,派专人深入到乡镇农村,对全市辖区所有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实地普查,历时5个多月,基本摸清了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情况以及生存现状。这不仅为下一步对其进行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意义的是,普查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些民间财富的宝贵之处,使更多的人投身到保护工作中来。

  激发认知热情

  丹东市文化局组建了以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市、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普查小组,从2007591011,对丹东市辖区所有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实地普查。他们往返行程4500余公里,先后深入到72个乡镇展开全面调查。其间历经的艰辛自不必说,然而张吉武却说:虽然累点,但却值得,关键是我们的到来激发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热情。

  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普查小组直接和基层干部及群众接触,每到一个乡镇,他们首先把负责此项工作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召集起来,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现场课,这样,听课的人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结合本村情况积极踊跃地提供当地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他们的宣讲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张吉武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八河川镇得到的热情礼遇。听到消息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纷纷来到镇里,不一会工夫就挤满了一屋子。他们认真听、认真记,边记边结合本村的实际进行总结。就说牛毛坞村6组的妇代会主任张明芳吧,她本来就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次听完课,她一下子就汇报了14项本村的民间文化项目,就连她自己家祖传的中医药方也奉献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讲解说明。

  加强保护意识

  丹东市各个乡镇的群众迎来了普查小组,同时也迎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意识。一些以往在人们眼里只是小把势的普通手工技能现在看来都是宝贝,对其进行保护的意识也油然而生。

  东港市黑沟镇卧龙村的张德胜老人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他保留了一手编织蓑衣的好手艺。老人手脚麻利,技艺娴熟,边演示着自己的绝活边感慨地说:说实在的,现在有雨衣雨披了,谁还穿蓑衣呀,所以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这个东西眼瞅着就要绝种了!听了普查人员的解释,老人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我还真得留着这个手艺,把它传下去,可不能让它失传了。

  凤城市爱阳镇爱阳城村的老皮影艺人王桂文见到普查小组来到他们村了解他的情况,更是激动万分:过去都没有人问的事,现在政府对我们采访,真是感到激动呀!我对皮影热爱了一辈子,这下更增强了对它的爱,更愿意把它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国家还有皮影艺术。

  及时挽救濒危文化遗产

  在对丹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的同时,普查小组还及时地对重点项目进行了采集整理,在走村串户中的意外收获更让他们兴奋不已。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碑沟村普查期间,通过群众介绍,他们发现了一个班主叫王有臣的单鼓艺人班,这是迄今为止在丹东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单鼓班,他们能够按照自古传承下来的单鼓仪式,把整个程序完整地表现出来。普查小组当机立断对其进行抢救整理。整个过程历时3天,普查小组也跟踪了3天。区别于以往收集的片断资料,普查小组从艺术特色的不同角度把这个单鼓艺人班的整套表演程序、表演内容、表演风格、演唱唱词等详实的内容进行了录像、文字记录整理。张吉武庆幸地说:“在这个年代能对单鼓艺术掌握得如此全面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这次得以把它收集记录下来也是万幸的事,这对于我们以及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