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为了百姓心中的“平安渡”

发布时间:2008-05-04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2月1日12版
     数九寒天,一派萧索,而丹东海事局发起的“为义务渡工捐款”的倡议书却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辽东大地,温暖着渡工的心。春节前夕,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筹措的近4万元捐款,为这些在偏远山区整天为当地群众义务摆渡的渡工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经过一系列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工作,丹东地区的渡口渡船基础设施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大为改观,实现了渡口审批、责任状签订、渡工持证、渡船检验登记、渡船更新改造五个百分百,有力地保障了偏远山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和便捷,渡口已成为百姓心中的“平安渡”、“放心渡”。
渡口整改有铁律
     丹东地区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有渡口50多处,占我省渡口总数的1/3,大多数渡口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乘船出行是当地百姓必须选择的交通方式。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渡口的状况令人担忧。
“坐到船上感觉很害怕,有时船还漏水,我们就用舀子往外舀水。”想起当年坐的船,很多村民至今还心有余悸。这样的状况自2005年丹东市开展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有了改观。
     2005年12月,在丹东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各县(市)级政府对所有渡口重新进行了设置审批。根据对渡口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严格开展了渡口设置审查工作,对达不到渡运要求的渡口限期整改,对于整改期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撤渡。
     此次专项整治活动中共有52处渡口通过设置审批,有3处渡口由乡镇政府与交通部门共同出资进行撤渡建桥,另有3处渡口由于不符合设置渡口条件已予撤销。同时,各渡口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了渡口安全责任部门及人员,2006年、2007年全市渡口责任状签订率均达到100%,渡口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渡工培训保安全
      丹东地区的渡口所在河流及库区日常水深最浅2米、最深30米,河宽最窄150米、最宽达2000米以上,大多数渡口全年有长达8个月的摆渡时间,全市渡口年运送乘客60余万人次,其中学生约3.5万人次。据推算,每个渡工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摆渡20个航次左右。
      渡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全。然而,整改前全市的65名渡工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未取得过相关证书,缺乏渡运安全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丹东海事局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渡工培训教材,深入偏远地区进行实地授课,对渡工进行拉网式培训。同时,针对从事渡运工作的渡工为义渡或半义渡、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村民自发捐助和村里的补贴、生活相对困难的状况,丹东市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渡工发放津贴,使渡工的收入有了切实提高。今年春节前夕,丹东海事局出资1万元并倡议航运企业和社会各界筹资3.94万元,发放给渡工,为稳定渡工队伍提供了保障。
新船开进“平安渡”
     “过去,我是摇小木船给人摆渡,现在政府出钱换了铁皮船,真是 ‘鸟枪换炮’啊!”望着崭新的渡船,凤城市石城镇太阳村的老渡工姜庆贤激动不已。
     针对丹东地区渡船设施状况很差、渡船普遍老化、渡船规格大小不一、救生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2006年5月,丹东市交通局在年度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抽调100多万元更新渡船。丹东市港航管理处作为渡船建造的组织单位,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渡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能够满足渡口需求的两种船型,通过招标,选择了两家造船技术较好的造船厂承担渡船的建造任务。至2007年7月,50多艘新渡船已全部无偿捐赠给急需渡船更新的渡口。
     “坐上了新渡船,心里比过去踏实多了。”每天都要坐船上班的太阳村村书记李桂梅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丹东辖区渡口原来的木船、险船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都换上了铁壳船,配齐了救生设备,并指定了专管人员。渡口所在地的县乡政府、渡口均建立了“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丹东山区的百姓终于乘上了“放心船”,坐上了“平安渡”。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