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东港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立起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智囊宝库”

发布时间:2008-07-02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2月14日8版
    春节前的几天,东港市长安镇的秧歌队练得愈发起劲。自从利用“共享工程”服务器内资源下载了新式拍打秧歌舞7种花样的视频,大家一边学习一边排练,都铆足了劲准备在今年市里举办的艺术节上拿个大奖。
    镇文化站站长刘同云告诉记者:“学习新式秧歌不过是冰山一角。如今,‘共享工程’已把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庄稼院和田间地头,不仅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2005年以来,东港市通过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党和政府的 “民心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在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成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智囊宝库”。
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不过“共享工程”虽好,要让广大农民接受却并不容易。
长安镇位于东港市北部,这里地处偏僻,农民的信息相对闭塞,这恰恰是“共享工程”要攻破的死角。镇基层服务点结合农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村级共享工程信息员网络,每村设立一名信息员,负责收集需求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员反馈上来的信息,把本地区急需的资料信息一一汇总。服务点一方面利用共享工程资源,编印适合本地农民需求的科普资料向下发放,另一方面将情况向上级中心反映,上下联动,根据农民不同的生产需要,提供前期作业的实用技术资料,安排上门播放农业技术讲座、卫生健康知识、影视节目等。
     共享工程包括优秀的文化节目以及丰富的农业技术信息,基层服务点的任务是根据不同时期用户的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各异、贴近农民生产需要的活动。
     菩萨庙镇文化站负责本镇的有线电视传播任务。自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立后,文化站就开始琢磨二者的有效结合。由于二者的制式不同,资源不能直接使用。他们走访了省市三级有线电视台网,学习技术要点,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购置了存储、刻录设备,加上原有的采编设备,自己动手,从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器接收到的节目中进行编辑、刻录。2007年3月5日,他们播出了第一期题为《为您服务》的节目,从此这个小小的镇有线电视台开设了共享工程资源频道,每周三次定时播出《卫生健康》、《农业技术讲座》、《优秀电影回顾》等节目,把共享工程的优秀成果传播给千家万户。
     作为我省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之一,目前,“共享工程”已辐射东港的12个乡镇,各基层服务点结合各自实际,在宣传、培训、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
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
     过去,东港地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看电视和打扑克仍然是茶余饭后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共享工程”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和光盘将数字化文化信息传输到群众身边,同时也将基层的文化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
孤山镇文化站只有两个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里里外外就是站长宋文杰一个人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次能多去几个村组织活动,他积极争取镇财政支持,修好了闲置的故障卡车,在车头及车身两旁印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放映车”几个大字,穿梭在各村的文化广场,为村民们送去一场场科普讲座和优秀电影,群众高兴地称他的卡车是“共享工程大篷车”。
    “共享工程”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渠道,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通过共享工程获取了致富信息,增加了文化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到目前,东港市各乡镇共组织播放电影476场,播放科普讲座285场,累计存储“共享工程”资源1269GB,服务5万余人次。“共享工程”已经成为东港广大农民获取优秀文化资源和农业科技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乡镇基层服务点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