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我们一家和魏大姐之间的点与线

发布时间:2008-08-2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3月17日11版
      “叮铃铃、叮铃铃……”家住丹东市振兴区鸿利社区庙后街7号楼3单元209室的居民魏积英接到了邻居的一个求助电话。当对方将事情讲完,她马上放下了手头的活儿,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妥善地安顿好已至耄耋之年又身患重病且“抓人”的老母亲之后,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家门。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会着初春的日丽风和,整天被家务事烦扰着的魏积英的心情霎时间如春光一样明媚。这一刻,是3月5日的上午10时。
  电话是楼下108室的孔庆华打来的。今年52岁的孔庆华,夫妻俩都身有残疾,日子一直过得甚是艰难。在得知孔庆华的困境后,通过区里开展的“邻里点对点” 互助活动这个平台,魏积英正式与她连上了“点对点”。平时,只要一有时间,魏积英就主动来到孔家,帮助他们收拾卫生、做饭、买菜……当诸如此类越来越多的点逐渐演变成两家人之间的情感之线后,魏积英便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责任,而孔庆华也多了一位老大姐,更多了一份浓浓的亲情。
过往的日子
  40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现年58岁的李风业在年轻时便成为了残疾人。20多年前的一次邂逅,李风业与因幼时身患小儿麻痹而行动不便的孔庆华喜结良缘,组建了家庭。
  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都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身体健全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两个肢体残缺的人。由于走路的时候腿钻心似地疼,李风业大多时候只能踮着脚,这使他根本干不了重活,也注定了他想要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只能是幻想。为了维持生计,李风业只好千方百计地买了一辆残疾人代步车,靠每天拉客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孔庆华也没闲着。在政府的帮助下,她终于应聘进入了一家残疾人企业,成为了一名工人。就这样,李风业与孔庆华二人在苦涩的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却从未丧失过信心。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都在守候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等到孩子长大后,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数年前,李风业一家终于搬进了楼房。照理说,喜迁新居原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可李风业的反应却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原来,以前住在平房里,他跟街坊四邻处得都非常好,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只要招呼一声,就会有人过来帮忙。这一住上楼房,人人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还会那么一如既往地关照他们这样一个家庭呢?
  幸运的是,14年前就跟李风业一家认识的魏积英也搬进了楼房,而且恰恰就住在他家楼上。平时没少受魏大姐帮助的李风业知道这位邻居是个热心肠,他和孔庆华特别高兴。只要孔庆华能够得到照顾,李风业就能在外安心地挣钱了。
无形的连线
  “哎,要不是老魏大姐这么照顾我,这个家还真不知道咋样了?”对于比自己大10岁又患多发性脑栓塞的魏积英,孔庆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激和愧疚。“她老妈平常总要有人在跟前,她一出门,老太太就说‘你一穿衣服,我心就揪出来了’。可就是这样,魏大姐上俺家帮忙一次也没耽误。特别在我病的那30多天,可把她累坏了。有时候,我常跟她说‘大姐啊,我这辈子欠你的真不知啥时候能还清啊!’”
  孔庆华说的病是指去年所做的妇科大手术。由于手术后无人照料,孔庆华本想请个保姆,但每月700元的费用让当时还吃低保的她根本无法承受,魏积英不顾自己身体也不好,主动向社区提出要跟孔庆华“点对点”。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魏积英自己掏钱买鱼、虾等营养品,在家做好给孔庆华送去,并且每天为孔庆华接尿、收拾屋子,还将孔家的衣服、床单拿回家清洗,直到孔庆华养好了身子。
  对于自己的付出,魏积英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她身体不好,走两步就呼哧带喘的,还拄双拐,干活挺费劲。只要一有空儿,我就经常来这儿转转,看看有啥活儿。邻里邻居的,能帮就帮一把呗。再说,我跟她已经结成了对子,不帮她帮谁?”魏积英口中的结对子指的是振兴区妇联首创的“邻里点对点”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个活动,魏积英和孔庆华一家结成了永久性的对子。
  在魏积英的手里,有一把孔庆华家的钥匙。钥匙,既是孔庆华对魏积英的信任,也是魏积英帮助孔庆华的一条便捷通道。提及这把钥匙,孔庆华自嘲说:“家里存折不少,可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要么是电费、要么是水费、要么就是煤气费。俺家跟魏大姐知根知底,她比我富,钥匙交给她,我真是放一百个心。”
  拒绝冷漠的社区
75岁的徐敏住平房时就和孔庆华是邻居,时常去孔家坐坐,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已经成为她多年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了。在不断为孔家提供帮助的同时,老人还跟住在她家楼下、生活困难的姜涛结成了互助对子,经常为姜涛送吃的。除此之外,徐敏还积极要求入党,现在,她已经光荣地成为了积极分子。
  高立群是鸿利社区的副主任,也是目睹孔庆华和魏积英、徐敏和姜涛这些原本独立的“两点”连成一线的一个见证者。她介绍说,融洽的邻里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诉求,古有“孟母三迁”、“桐城六尺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地很多社区干部都发现,近年来,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与人之间日渐隔离、封闭,出现了严重的 “邻里冷漠症”。以前人们居住在平房里,街坊邻居都是同事,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可城市化生活打破了一座房、一户院的传统居住格局,代之以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居民们都各忙各的,互不往来,“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口头禅在现代人的生活圈里越来越显得生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城镇居民中已成普遍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去年末,振兴区“邻里点对点”活动正式启动后,得到了高立群所在社区的大力响应,他们开始大力促使居民之间互结对子。之所以这样大张旗鼓和不遗余力,是因为他们知道,要想改变“邻里冷漠症”,作为社会缩影的社区必须首当其冲。截至目前,像魏积英和孔庆华这样已经成功对接的邻里互助对子在整个鸿利社区至少有四五十对。而在整个振兴区,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志愿者队伍竟然多达二三千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