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科技成果转化助丹东渔民腰包渐鼓

发布时间:2008-08-2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4月2日12版
      现在的东港市长山镇可谓旧貌换新颜。通过几年的发展,淡水养鱼、河蟹养殖、海水虾贝混养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 全镇经济越来越好,渔民的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仅养殖一项,人均增收就达800多元。这多亏了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渔业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他们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丹东渔民的渔业养殖注入了活力,他们开发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技术及新养殖模式让渔民鼓起了腰包。
      丹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特点较为适宜渔业养殖的发展,与靠地为生相比,丹东的农民转而发展水产品养殖不失为一个增收致富的好出路。丹东市的渔业科技人员也为此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开发推广新的养殖品种,为渔民寻求新的致富门路。
      在诸如东港这样水产品养殖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就有杂色蛤、牙鲆、河豚、梭子蟹、海蜇等十多个养殖名优品种在渔民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并且收益颇丰。海洋红镇小岛子村的渔民于敏和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搞起了海蜇养殖,当年发展养殖面积400亩,净盈利400多万元,一跃成为当地的冒尖户。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0多户渔民也都搞起了海蜇养殖,打开了致富的新门路。
      名优品种的推广也给丹东的渔业经济带来了新亮点,去年渔业总产量27451吨,其中仅牙鲆、河豚等名特优海珍品种就达2.5万吨,占港湾养殖产量的92.5%,杂色蛤等贝类产量也有11.5万吨,对全市渔业经济发展、渔民致富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渔业科技部门在全市广泛推广河蟹养殖技术、池塘贝类养殖技术、海参养殖技术、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等十几项具有先进水平的养殖新技术,得到了广大渔民的认可和积极响应。这些养殖技术也在生产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每一项都给渔民带去了新的收获。
      就拿网箱养殖来说吧,在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5×5×5米的小型网箱,鱼经常触网,鱼与网箱长期摩擦使鱼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了产量。针对这一情况,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英波渔场,科技人员推广采用12×12×8米的网箱养殖新技术,并增设自动投饵机,改善鱼的生长环境。该技术推广后,效果十分显著,到2005年,英波渔场的养殖面积达到上万平方米,年产量达1500余吨,产值700万元。
      过去,池塘养殖多采取单一品种的养殖方式,由于吃食性鱼的粪便以及残饵没有得到利用,往往引发水质败坏,又造成了生物饵料的浪费。丹东渔民在科技部门的指导下,采用以一种吃食性鱼为主,搭配滤食性鱼类及刮食性鱼类混养的新型养殖模式,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及饵料,在不另投饵、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获得最高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
      东港市黄土坎镇养鱼专业户侯丽就是这种养殖新模式的受益者。按照新的养殖模式,她改变了原先只有鲇鱼这一个品种的单一养殖模式,变为以养殖鲇鱼为主,同时与花鲢、白鲢等多个品种进行混养,每亩的产量由原先的200多公斤增加到600多公斤,每亩纯收入也由原先的200多元增加到800多元。现在,她正计划把渔场原先的30亩养殖面积扩大到230亩,准备大干一场。
     如今,丹东市渔业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精选了一批如香鱼、鸭绿江斑鳜、漠斑牙鲆、美洲圆蛤等极具潜力的新品种,进行攻关研究与开发。“十一五”期间,随着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必将给渔民致富带来后劲,使渔民的腰包更鼓,把渔业产业做成丹东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