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辽宁下甸子的乡村医生宋万程

发布时间:2008-09-09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6411

山上,槐花竞放,香气正浓,山脚,一个孤独的身影背负药箱,踽踽而行。531,当一抹斜阳映红了天边的云霞,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下甸子村的 “老万”也终于看完了当天的最后一个病号,走在了回家的途中。一路上,陪着他的,除了周遭寂寂的青山和早已由牛皮材质变成了塑料材质的出诊包,再就是每日都在重复的疲惫与轻松。

“老万”的真名叫宋万程,是辽宁省下甸子村的村医。由于在村里已经有了30多年的行医生涯和由此累积成的名气,熟悉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老万”,而宋万程这个名字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30多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天天穿行于浓荫匝地、霜露很重的林间,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刀雪剑,上了年岁的宋万程的身体状况现在是大不如前。但,即便如此,每天早上一睁眼,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今天到底该上哪户村民家中,给病人配什么药,叮嘱该注意哪些养病的事项。于是,在这样或那样的辛苦以及治病救人所带来的成就感中,50多岁的“老万”依然快乐地奔走在乡亲之间。

  病痛带来的烙印

“做医生,哪怕是一名赤脚医生,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对技术就应该像白求恩那样精益求精。”这是宋万程的座右铭,也是他在行医中身体力行的一条重要准则。

别看宋万程在硼海镇的十里八村很有“号子”,可58岁的他只念了7年书,从医也没进过高等学府学习。而要说起行医的初衷,宋万程给出的答案更是让人惊诧:久病成医。原来,小的时候,宋万程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赤脚医生看了不少,可由于农村少药的现状和医疗技术水平低的原因,怎么治也没见好。一气之下,生性倔强的宋万程病也不看了,自己买了一大堆医疗书籍,回家看书学习,自己琢磨自己的病。就是在这样的看书学习中,宋万程逐渐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慢慢地,对农村中出现的一些诸如流行性感冒、发烧、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症,他都能准确地用药。

几年的岁月在不经意中悄然逝去,虽然自己的病始终没有去根儿,可宋万程对医学知识的摸索与研究,使他成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水平挺高的“大夫”,即使他当时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夫。

1979年,宋万程人生的转机出现了。就在这一年,宽甸县举办了农村医疗“红医”班,在这里,宋万程见到了许多和自己一样的或由兽医、或由有些知识的人转行而成的赤脚医生,也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根本无法掌握的实践知识。短短的一年后,学业有成而归来的宋万程在村里的诊所开始了行医生涯。7年之后,宋万程这才拿到了赤脚医生证。

虽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医生,但宋万程深知自己的不足。为了适应农村医疗工作的要求,他不断地刻苦钻研技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宋万程知道,农村诊所的大夫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就决定了他应该是个多面手,不但要搞好外科,还应在内科、儿科、妇科等方面有所建树。

去过宋万程家里就医买药的人,稍有留意就会发现,在宋万程的桌子上,除了有医学书外,还有几本都发黄了的小笔记。笔记本内,页页都记得满满当当。这其中,多是古今中外常见疑难病的中医、西医处方、验方。为了钻研技术,宋万程白天行医卖药,晚上挑灯夜战。有时为了弄清一种病的多种有效治疗方法,他边翻阅有关资料,边记笔记,常常是通宵达旦,眼睛都熬红了,可第二天仍是坚持上班。

对知识的迫切渴求,让宋万程在家庭生活中闹出了很多笑话。有一天,爱人让宋万程去商店买咸盐,刚到目的地,他就先走到旁边卖书的柜台前,买了一本医学书边看边走。等回到家,爱人问他要买的盐时,宋万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盐忘买了,弄得妻子哭笑不得。

    付出并快乐着

对医术的学习有股子劲儿,话少,言语迟。这是宋万程的家里人对他的评价。给人的笑比话多,心眼儿特别好使,从不拿药“菜人”。这是硼海农民对宋万程的另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却说明了宋万程在乡亲们眼中的地位。在宋万程面前,不论是佝偻气喘的老人,还是褴褛流涎的患者,他都一视同仁,从不挑剔嫌弃。

有一次,三道湾村一位姓冯的老大娘,不用家门口的村医,点名指姓要找宋大夫看病,来到下甸子村宋万程的诊所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当时宋万程正在14组的大沟里给一位重病在身的老大爷治病。由于病体不安,再加上走山过岭累了,冯大娘便在屋檐下倚着墙躺下了。没过多久,宋万程骑着自行车从沟里下来,老远就看见一个人躺在门口,职业的敏感马上让他意识到这人病得不轻。紧蹬了几下车子来到近前,宋万程没有开诊所门,而是急忙背着冯大娘回到距离诊所约50远的家,将她放到了床上,接着就开始配药挂滴流。3天后,冯大娘病愈。这期间,她的吃住都由宋大夫包了。而临走时,宋万程又买了一张车票,将老人送上了公共汽车。

像这样的故事在宋万程的身上还发生过许多。每每提及,憨厚的宋万程只是淡淡一笑。“钱,只是生活的需要,但并不是全部。”正因此,不论是坐在诊所行医,还是下乡看病,他总是不收或少收出诊费。宋万程在行医之中,始终牢牢把握这样一个度——— 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开适当的药量。有时候就连病人也嫌少,想多开点儿。宋万程常常耐心解释说,吃吃看看,强了再拿。这一种行医风格与那些漫天要价,向患者推销药赚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宋万程的患者比其他村医的多出不止一倍以上。平均一年下来,他要看1万多个病人,而每年的毛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

    我们的幸福与苦恼

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和高尚的品格,让行医多年的宋万程声名鹊起。不仅仅是本村、本镇的农民有个大事小情的都要找他,就连长甸、太平哨、红石砬子等距此上百里的农民也是不辞路途遥远,纷纷前来求医问药。

前些年,一个患肾小球肾炎多年的老大娘,从永甸镇慕名而来。经过宋万程半个多月的医治,去过大大小小的医院、诊所均未根除的顽症终于痊愈。临走时,老人握着宋万程的手热泪盈眶,“宋大夫真是活神仙啊!”

然而,宋万程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和看到患者流下感激的泪水,他的心中就增添了几分凝重——— 他不是神仙。在硼海镇,一共有7个村,1.3万多人。这么多的人,全镇也只有7个诊所,换句话说,就是村医也只有区区不到10人,几乎没有像他这样的老前辈了。并且,这些村医大都是二三十岁,有的有照,有的没照,当然还是没照的多。好的或许医校毕业,一般的也就是半路出家或子承父业。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辽宁省丹东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刘城介绍,丹东市共有村医1500多人,但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乡村医生从业资格的只有100人左右。100相对于1500的比例,差距看似不大,可要将100跟丹东市170多万农村人口一对照,没有人会不清楚这之间的天壤之别。这就造成了一个似偶然实必然的现象。由于水平和阅历的局限,很多村医往往在行医过程中出现了事故。就拿宋万程自己来说,这三四年就遇到20多个用药过敏症状病人,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五六个,如果不是经验丰富,肯定会出大麻烦。

很多村民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531中午,家住挂钟岭子村5组的村民叶永国骑着摩托车将妻子和孩子一同载到了宋万程的诊所。由于2岁多的孩子从30日开始就发烧,这让中年得子的叶永国有些慌乱。当天下午5点,他就敲开了宋万程的家门,给孩子打了一针。本来家门口也有村医,可叶永国为什么舍近求远呢?答案十分简单:村医只有20多岁,无照,叶永国心里没底。

再过两年,宋万程就要退休了,对于已经从事了30多年并为之付出了无数汗水与心血的这项事业,他异常留恋。但是,岁月不饶人。以前,宋万程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不停地走西家奔东家,现在,除非病情严重的他才亲自出马,一般的只要儿子开着摩托车去就可以了。宋万程说自己目前的最大愿望就是将儿女培养成手,像城里的正规医生那样具有很高的水平,然后能够尽最大努力帮助乡村里生病的农民。他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黄宝锋)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