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分与合的时代创举

——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林改三部曲

发布时间:2008-09-09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7月7日1版
  四平村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北部,四面环山,森林茂密。从县城驱车到达这里,最快也要1个小时。
  四平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4年,杨靖宇将军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这里创办了东北第一个红色抗日民主政权。至今,附近的山洞里还保存着革命先烈的遗迹。
  时间脚步迈进了21世纪,四平村群众再次以非凡举动引起了世人关注。围绕林权改革,他们在3个老党员的带领下,通过分林与合林,又创造了两个第一。2003年,在全省林改未实施以前,他们就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第一个自发地把林地分给了村民;2006年,当林改在四平村结束后,他们又第一个成立了全省家庭合作林场。用四平村人自己的话说,分林是为了护林,合林是为了赢林。
  当全省林改工作已经完成60%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四平村的做法,忽然发现,四平村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了全国林权改革的先锋,四平村人朴实无华的创举暗合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第一章 分林,公平原则解决问题
  四平村是以林为主的偏远山村,人均耕地1.5亩,人均山林近40亩,村民拥有山林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6倍。靠耕地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真正要达到小康,利用现有山林资源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2003年前后,由于管理不力,四平村周边个别村、组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集体林,四平村当然也在劫难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春义回忆说:“当时村里只有3名护林员,再加上我们几个村干部,每天昼夜上山巡逻,看守主要道路,但是全村林地共有5.4万多亩,靠我们这几个人哪能看得住?”
  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上百年的山林一点点被蚕食,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四平村十组组长、共产党员韩富民与本组老党员王树祥、王树贵商量解决林业“大锅饭”给他们带来的山林责任不清、林业经济发展不快、林木管护不善、农民收入不高等问题,决定把林子分给村民。于是多次召开研究将集体山林分包到户的村民会议。全组村民达成了共识,一致决定把集体统一管理的山林承包到每个农户,29户农民当场在会议记录上按上了红手印。现在这个带有历史印记的会议记录已经被保存在四平村的档案室里。
  2003年2月,全组村民在组长韩富民和两个老党员的组织下,顶风冒雪,历经一个月时间,将全组1936亩由集体统一管理的山林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按不同地类划分地块承包到户,并签订了承包合同。
  最有意义的事情在于十组村民把1936亩山林按照林分、林地质量分为5等,公平地把山林全部分了下去。
  十组分林的消息传出去后,一组、五组也相继把本组林地承包给本组村民。因此,四平村在林业“两乱”最厉害的时候,受到的损失最少。张春义告诉记者:“当时各组组长都来找我商量过分林子的事,我也拿不准,分集体的林子是犯错误的。但不分吧,村里管不过来,农民的利益又受损失,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开本组的村民会议,听全体村民的意见,大家同意就分,不同意就不分,即使将来有责任大家一起担着。其实我当时也很害怕。”
  2005年,全省集体林权改革逐步推开,四平村在县林改办的指导下,对原合同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明晰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以及相应的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体村民满意叫好,十组的改革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大大提高了农民爱林、护林、营林和发展林地产业的积极性。
  第二章 合林,抢占规模经营高地
  四平村的农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山林,资源是管住了,但由于山林十分茂密,透光度小,使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受到了限制。有农民提出,林木没收入,产业干不了,只当护林员怎能富得了?农民急切盼望能在自己承包的山林通过合理经营采伐,实现森林增量、林地开发的目的。
  韩富民又与老党员王树祥、王树贵坐在一起研究村民们提出的意见。他们认为这片山林原本就是一体的,如果各家各户采伐属于自己的林子,很难形成良好的抚育效果。又因为各家各户的林分质量不同,开发林下产业不容易形成规模,请林业部门规划测量也很困难。如果把已经分下去的林地让各家各户以入股的方式组织一个家庭合作林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年底分红,村民们会不会同意呢?
  韩富民等决定再以十组为试验田,来个林改后的新尝试。话题一提出来,立即在村民会议上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这个主意好,有的人认为刚刚分到手的林地还没焐热乎,就又拿回去,心里有点不得劲。经过村民会议的多次讨论,最终大家的认识归于统一。
  2006年5月份,县林业局着手开展林改后的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经全体村民同意,在四平村十组成立了全省首家林农家庭合作林场———四平村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林场实行“自愿入场、产权独立、各自管护、合作采育、权益平等、收益分成”的合作方式。全组29户、124人全部加入。
  根据山林面积和区域状况,林场分成了3个作业组。户代表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设场长、技术员、会计各一名,负责林场的营林生产工作。同时,成立理财小组,监督场长工作。制定了《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章程》、《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该林场一期方案于2006年7月实施,抚育采伐300立方米,涉及农户11户、41人,人均收入700余元,这是林农林改后得到的第一笔实惠。林场透光抚育过的山林,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又为林农发展林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十组山上的林木整齐茂密,郁郁葱葱。林改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两年来十组造林200多亩,发展林下参100多亩,山核桃园200多亩,利用枝桠梢头发展食用菌3万多袋。
  第三章 活林,多种形式实现致富
  林权改革使四平村的造林、营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06年至2007年,全村就造林2300亩,是改革前年均造林的1.5倍。现在四平村的荒地越来越少,有的村民已经到了有树苗却无地可栽的程度。
  在四平村林改结束后,村领导就主动请县林业局帮助筹划组建新的经济合作组织,及早解决了采伐限额零分统用、森林经营作业单户合管、产业信息技术匮乏等问题。自从十组成立了家庭合作林场之后,目前新的家庭合作林场,正在四平村各村民组陆续成立起来。
  站在王树贵家的门前就能看到他家的林地,他指着大山说:“虽然在这能看到我家的山,但是只要我一有空还是禁不住往山上跑,去看看林子的情况。”他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的护林积极性非常高,一方面是村委会制定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更重要的是山林由“我们的”变成“我的”之后,林农看好自家山、护好自家林正成为自觉行为。
  去年,村民王长敏家利用采伐区作业留下来的枝桠梢头发展食用菌3900袋,收入8000多元,他今年除了要增加食用菌数量以外,还在自家120亩林地种植了1公斤的人参苗。
  现在,四平村村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效益也不断增加。2006年至2007年,全村栽植冠下红松300亩,发展林下参600亩,细辛300亩,建山核桃园830亩,发展食用菌40万袋。村民高兴地说:“看好自己的山,种好自己的田,发家致富在眼前。”林改让农民真正体验了“靠山吃山、靠山养山、靠山致富”的道理。
  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36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1885元,占总收入的56%,比上年增加475元。
  四平村在林改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摸底,科学规划,制定了四平村林业发展5年规划,计划到2010年,全村造林2800亩,发展板栗1960亩,发展山核桃园2130亩,发展林下参1690亩,发展细辛1100亩,发展食用菌150万袋,栽植林下红松2000亩,预计到2010年,四平村农业总收入可实现800万元,比2005年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可实现4000元,比2005年增长100%。
  编后:
  就像3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林地怎么分,林权如何定,是一个全新问题,毫无经验可循。但就是如此复杂的问题,四平村的农民找到了圆满的答案。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求发展、求变革、求创新、求致富的原动力,靠的是植根实事求是的首创精神。我们为四平村这样的典型喝彩,我们为韩富民这样的党员自豪!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