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果园里的“指导员”

发布时间:2008-09-10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2007年12月20日12版
      冬季,辽东大地进入休眠期,大部分农民也开始了“猫冬”的日子。不过对于曹学春来说,这段日子却相当繁忙。作为一个常年坚持在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他怎么能错过培训和指导农民的难得的时间段呢?
  曹学春自1960年从农校果树专业毕业分配到宽甸满族自治县果树站后,就把自己交给了宽甸的果树事业。1998年退休后,他依然热情不减,继续活跃在田间地头。
  “人既是科技知识的开发者,又是科技知识的利用者。只有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曹学春坚信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他一直把搞好科技培训、提高果农技术素质作为工作的着眼点。
  每年冬季,他都要在果树发展较集中的乡镇举办几次大型的培训班,系统地讲授燕红桃、板栗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果树技术骨干。为了提高培训效果,他自编果树资料发给每位学员。在此基础上,他再按果树生产的不同季节深入到村组,以现场会的形式,手把手地对果树专业户进行指导。每年二三月份搞果树冬剪培训,四五月份搞板栗良种嫁接培训,六七月份搞燕红桃夏季修剪、病虫害防治培训。
  为解决沿江农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宽甸满族自治县政府做出了开发鸭绿江沿江一带、建百里万亩鲜果带的决策,曹学春被定为项目主持人和现场技术负责人。多年与农民打交道,曹学春总结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接到这项任务后,他在长甸、古楼子、虎山3个乡镇的16个村定了16个科技示范户,之后以典型引路、集中连片建园栽桃。
  经过8年的努力,3个乡镇的果树产业实现了管理科学化、生产规模化,沿江百里万亩鲜果带燕红桃等各项开发任务圆满完成。目前,沿江3个乡镇发展燕红桃总面积2.7万亩,年产量近7000万公斤,年产值1.8亿元,人均收入1.85万元。
  随着宽甸果树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显得愈发紧迫。曹学春经常在晚上编写各种果树栽培资料,白天再走村串户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2005年4月,他在虎山镇搞培训,从镇里到果园要经过一条大河,当时河里还有冰碴儿,曹老光着脚趟了很多趟,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玻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次,他患了感冒,咳嗽得很厉害,他帮扶的贫困户走了几公里山路把荷包蛋送到正在镇里食堂吃饭的曹学春面前,感动得他流下了热泪。
  “就凭乡亲们的这份情,我也要为果树产业发展再拼上一把力。”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退休9年来,每年在田间地头搞技术服务达200多天。
  在县内其他乡镇,他先后培育典型示范户24户,带动当地发展板栗8000余亩、寒富苹果4000亩、银白桃2400亩、葡萄400亩、金翠香梨2500亩。2005年他在青椅山镇建立了果树科普示范基地,为开发当地第二个果树带奠定了示范和技术基矗
  凭着对农民的一片深情和执著的奉献精神,2007年,曹学春被评为“全国科普带头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