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10万打工能人“凤还巢”

发布时间:2008-09-10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122116

凤城市宝山镇红旗村农民关呈岐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凤城市养出租车,10年下来赚少赔多。5年前,老关盯上了肉牛养殖业,这一出手就是百万元级的大手笔,让乡亲们看得心惊肉跳。2000平方米的钢筋骨架牛舍,可养肉牛300头。舍内温暖舒适、清洁卫生,配备自动饮水机,牛场每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几百头毛色光鲜、膘肥体壮的肉牛让好奇的亲朋好友纷纷感叹:老关毕竟进城见过大世面!

  与关呈岐有着相似经历的农民在丹东不在少数。当年,为了改变土里刨食的生活,为数众多的丹东农民洗脚上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了打工仔。如今,他们盖房子、娶媳妇、摘穷帽的初衷已经改变,很多人揣着存折,带着一身技术、满脑子新想法新观念,回到家乡创业,当上了老板。昔日打工仔,今朝凤还巢已经成为这些打工能人自发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东累计有11.2万名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从事个体工商业,甚至开办企业,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谁不说咱家乡好

  谁想在外面打工?做梦都想回家!熊的干点儿产业,有能耐的办点儿自己的实体。宝山镇大营子村4组农民刘德明在外打工4年,出力流汗还受气,一年下来不过挣三四千元钱。2005年,他回家租了一把蚕场,当年放蚕收入上万元。今年除了蚕场的1万多元,7亩落叶松苗又为他家增加了两万元的收入。收入比打工多,况且能和家人团聚,刘德明感觉很幸福。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八棵树村村民魏本礼。前几年,看到同村人纷纷外出打工,魏本礼也动了进城赚钱的心思。可没想到的是,活累不说,还时常被人骗。随着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镇里为城市资本下乡创造的便利条件,脑瓜活络的魏本礼一下子就看出了农业将不再是低效益的代名词,这也大大激发了他返乡的热情。现在,魏本礼在承包田里培育了苗木、种植了烟草,通过高科技管理,年收入万元以上,带动了周围数十农户的产业发展,成为青椅山镇首屈一指的烟草大户。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

  东港市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农民周世军在外打工20年,挣下了上百万元的资产。20057月,经小甸子村联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周世军受聘为小甸子村村委会副主任。当年,周世军把施工队拉回家乡,村级油路总投资86万元,工期3个月,却没用小甸子村农民花一分钱、出一个工。半年时间,周世军牵线搭桥,为小甸子村引进6家企业,让几百名曾经背井离乡辛苦打工的农民在家门口舒舒服服进厂上班。

  针对越来越多的打工能人不约而同地回乡反哺农业的现象,丹东市农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的创业行为,标志着农民工外出务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丹东市回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依托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据测算,一名回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78个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

  回乡热的背后

 

     虽然对从事农业生产和涉农产业的信心在逐渐恢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打工能人都将回乡作为唯一的选择。“我们在外挣的都是辛苦钱,不敢盲目投资。”老家在凤城市石城镇、现已在丹东市内买房置业的老张表达了这样的隐忧,“出门好久了,与家乡的联系越来越少,更不用说投资兴业……”老张的个人存款年底就能接近7位数。老张的担心并非多余。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一般来说规模较小,多数投资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优化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环境,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丹东开始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增强有投资能力的农民工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与此同时,丹东还通过典型引路、评选表彰、广泛宣传等多种手段,提高全社会对回乡创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在丹东市今春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一大批事业有成的企业经营者进入村班子,为所在村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曾经的“打工仔”。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