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
凤城市宝山镇红旗村农民关呈岐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凤城市养出租车,10年下来赚少赔多。5年前,老关盯上了肉牛养殖业,这一出手就是百万元级的大手笔,让乡亲们看得心惊肉跳。
与关呈岐有着相似经历的农民在丹东不在少数。当年,为了改变土里刨食的生活,为数众多的丹东农民洗脚上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了“打工仔”。如今,他们“盖房子、娶媳妇、摘穷帽”的初衷已经改变,很多人揣着存折,带着一身技术、满脑子新想法新观念,回到家乡创业,当上了老板。“昔日打工仔,今朝凤还巢”已经成为这些打工能人自发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东累计有11.2万名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从事个体工商业,甚至开办企业,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谁不说咱家乡好
“谁想在外面打工?做梦都想回家!熊的干点儿产业,有能耐的办点儿自己的实体。”宝山镇大营子村4组农民刘德明在外打工4年,出力流汗还受气,一年下来不过挣三四千元钱。2005年,他回家租了一把蚕场,当年放蚕收入上万元。今年除了蚕场的1万多元,7亩落叶松苗又为他家增加了两万元的收入。收入比打工多,况且能和家人团聚,刘德明感觉很幸福。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八棵树村村民魏本礼。前几年,看到同村人纷纷外出打工,魏本礼也动了进城赚钱的心思。可没想到的是,活累不说,还时常被人骗。随着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镇里为城市资本下乡创造的便利条件,脑瓜活络的魏本礼一下子就看出了农业将不再是“低效益”的代名词,这也大大激发了他返乡的热情。现在,魏本礼在承包田里培育了苗木、种植了烟草,通过高科技管理,年收入万元以上,带动了周围数十农户的产业发展,成为青椅山镇首屈一指的烟草大户。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
东港市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农民周世军在外打工20年,挣下了上百万元的资产。2005年7月,经小甸子村联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周世军受聘为小甸子村村委会副主任。当年,周世军把施工队拉回家乡,村级油路总投资86万元,工期3个月,却没用小甸子村农民花一分钱、出一个工。半年时间,周世军牵线搭桥,为小甸子村引进6家企业,让几百名曾经背井离乡辛苦打工的农民在家门口舒舒服服进厂上班。
针对越来越多的打工能人不约而同地回乡反哺农业的现象,丹东市农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的创业行为,标志着农民工外出务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丹东市回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依托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据测算,一名回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7至8个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
回乡热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