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看见梦想在一个小山村里这样变成现实

发布时间:2008-09-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11月16日11版
      2007年10月2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黎明村7组的52户农民来说,这一天注定要被人们永远地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随着整个小区54栋别墅的全部竣工,从即日起,村民陆陆续续地迁入造价40多万元,安装有德国进口太阳能热水器、新式节能吊炕,面积高达140平方米的“洋房”,过上了可与城里人相媲美的现代生活。
  “这是村部,这是村民活动室,其余的都是老百姓的新房子,看看,多漂亮!”11月9日,刚到7组,双山子镇党委组织委员高峰就领着记者驱车在新房四周转了一圈。自从喜迁新居后,镇里的工作人员普遍感觉到了村里人不光是在物质上有所改善,就连精神层面也提高不少。“生态移民后,农民邋里邋遢的毛病没有了,不但家里干净了,生活习惯也改变了。现在的7组,邻里关系和睦,不像以前为半垄地争来争去,街坊四邻的关系融洽和谐很多。”谈到一个多月的时间这里所发生的变化,高峰如是说。
  曾经的记忆
  听说外孙女搬进了大房子,从10月初开始,灌水镇三台子村村民刘金枝就吵吵要去看看,可因为一直倒不出空来,始终未能成行。10月21日,不顾小儿子的劝阻和上了年岁带来的不便,83岁的刘金枝老人终于夙愿得偿,乘车来到了外孙女季健虹的家。住着温暖舒适的洁净房间,看着豪华气派的液晶电视,坐着柔软的布艺沙发,刘金枝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里。
  梦,在刘金枝入住季家的第二天就醒了。在外孙女家呆了几天后,刘金枝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吐痰要么到卫生间,要么去外面;上完厕所后随后按下冲洗的按钮;进屋之前要换鞋……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不同,睡的炕依旧还是农村的大炕,被褥还是那套被褥,变化最大的,恐怕是外孙女一家的精神头儿。
  即将要跨入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段的季健虹结婚已经7年了,丈夫于海强曾是双山子镇林业站的协管员,在今年的4月份,他在当地的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负责红豆杉和细辛、人参等林下经济作物的管理与栽培。于海强日常工作的繁忙以及所带来的分身乏术,使得季健虹目前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好好照顾两个儿子和收拾家务。季健虹早在心里打好了主意,等到3岁的儿子再大一些,她就上山打零工,去干那每天50多元的活儿。
  自从搬进了新房,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季健虹很少到离这并不远的老宅去。如果没有人提及,也很少能勾起她对过去那一段灰色的记忆。冬暖夏凉是农民对一座住宅的基本要求,可季健虹的老房子却是冬冷夏热。由于房子透风,一到冬天,冷风不停地从缝隙中钻进来,屋子里简直就像冰窖一样。到了夏天,又热得受不了。这些,她都能忍受。最为主要的是,每年8000多元的收入,对这个四口之家而言,远远不够用。
  山村的新貌
  和刘金枝老人一样,37岁的姜建同样来自灌水镇三台子村。这些天,她正在帮助姐姐姜红渍酸菜。由于姐姐、姐夫都在山上栽细辛,忙不过来,平时闲来无事的姜建便自告奋勇,揽下了这些琐碎的事。
  “以前,俺们两家生活水平差不多,她养大车,打短工,俺家种地、放蚕,每年也都挣个万八千的,现在可不行了,这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刚刚收拾完屋子,又来到院里拾掇苞米的姜建谈起与姐姐家今昔的不同,话语中有羡慕、有失落。
  姜建的失落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没赶上黎明新村建设这样一个好机会。据双山子镇党委书记席长发介绍,新建的别墅由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是集村民住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新房的房证现在都是村民自己的名字,为村民们盖的房子也都是统一规划的,面积一样大。为了保证质量,地基最深都打到了地下8米,不仅房子的地窖都修好了,而且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连炕席都为村民铺好了。卫生间最开始修的是坐便,可不少村民提意见说不习惯,于是又都改成了蹲式的。以前,7组村民们都分散在各处,搬到一起后,统一打机井通上了自来水。今后,为了保护环境,还要建公共厕所和简单生活垃圾处理厂。
  山村的新貌带给村民的是新的活法。38岁的汤贵军从今年5月开始,就去本地一家公司打工了,每月至少收入1500多元。与院子里的杂乱相比,进他家屋里是要换鞋的。
和很多村民一样,搬进新家后,汤贵军就将鸡鸭圈养起来了。“估计以后也没人会在家里养鸡鸭了,因为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面,上面再溜达鸡鸭的话就太难看了。再说我们的房子和城市的别墅差不多,城里人不会在家里养鸡、养鸭的吧。”汤贵军说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地向城里人靠近。“有了新房,有了稳定收入,我们也要过好日子了。”
别样的生活
  正在新房后院忙活的村民王丽凤见到家里有人来,急忙跑回屋内。初冬的大山里,寒风刺骨,温度很低,她却光着脚。“地砖下与炉子是通的,只要烧火,地砖就热乎了。再有就是窗户、门都挺严实,在家光脚一点也不凉。”
  其实,变化并非光脚这一个。“自从搬进了新房子,有了活干以后,村里的姑娘小伙对象都好找不少。今年开春时不少人一起上山种参,就有别村来的小伙和我们这儿的姑娘‘对上眼了’。经人一撮合,有两对正处着呢。”38岁的王丽凤有个正在念初中的儿子。说到今后儿子的对象也能好找,王丽凤笑了:“现在房子也好了,有钱挣,不少外地姑娘小伙子都想到咱村落户。”
  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7组村民提起咋也不会卖房子的想法。这是因为现在家乡的前景很好,在村里居住的人有活干。对于今天生活的满意度,村民给的分数都十分高。
  山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黎明村7组的移民们终于体会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快乐。也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憧憬未来并快乐地生活。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