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振江镇农民的“供暖”改革之路

发布时间:2008-09-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112116
      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瓦房,一个个冬闲却未闲下来的忙碌身影。初冬时节,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眼前的情景不禁让人大感意外。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许多农民丝毫不顾及房屋外观的美丽,正在或早已将房子的前面包上了一层塑料大棚,原本中规中矩的住宅突然间被拼长了一大截。“那是农民自己做的保暖层。别看办法土,又不好看,可十分管用,每户冬天能少烧大柴1万多斤,至少能省下1500多块钱的取暖费。”见到记者心存疑惑,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如此解释。
  振江镇位于宽甸的东部山区,既是辽宁省的最东端,也是“两国、两省、三县”的交界。全镇共有6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2800户人家,1万多口人,都分布在93公里的沿江线上。由于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再加上环保意识的缺乏,以前,振江的农民根本不去想冬季采暖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大家的观念中,山上的木头多得是,柴火没有了,随时可以上山去砍。随着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出台和山林的日渐荒秃,振江农民的“好日子”终于过到了头,冬季采暖无柴可用的严峻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寻找一条新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村民开始将前些年大伙都看不上的用塑料大棚保暖的方式重新捡拾起来。一家,两家,十家,一百家……
  石柱子村8组村民曲春义是较早在房前扣大棚的一个农民。他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采暖,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原来,曲春义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每年冬天光烧大柴就得7500公斤以上。7500公斤,对他来讲,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四五个月的时间内要不停地从兜里掏钱,一个采暖期下来,平均每个月都得1000元左右。在农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更为主要的是,天然林的禁伐使得大柴的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一路攀升。虽说曲春义的收入也是年年攀高,可他还是有些承受不了。
  于是,为了省钱,也为了响应镇里“保住眼前那片绿色”的号召,曲春义在禁伐的第二年就去县里买来了棚线和塑料布,在家门口搭起了大棚。还真别说,自从有了这个“土暖气”后,曲家的温度比平常高了七八度,并且大棚里还可以养花养草、种蒜苗,既实惠又好看。
  尽管山里的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可由于前几天已经用土办法将房子前脸包上了厚厚的一层塑料大棚,呆在家里的石柱子村13组村民韩日成却享受到了温暖如春的感觉。在这舒适感觉的背后,是室内温度的上升和面积高达98平方米的3间大瓦房取暖费用的大幅下降。一升一降之间,老韩很是满意。原来一到冬天,韩日成就自己烧小锅炉,每年少说也要两吨煤和一车大柴,取暖费少说得3000多元。通过扣了三四年的大棚,现在呢,韩日成每年的取暖费都保持在1500元左右,而且仅仅花了300多元的大棚还可以反复使用,可谓一劳永逸。
  据振江镇党委书记刘向波介绍,从单纯的烧大柴到普遍使用“土暖气”,全镇400多户通过扣塑料大棚采暖的农民每年能节约60万元。这节约下来的60多万元他们并没有随手花掉,而是大多用于产业的发展上。而由于农民采暖方式的变革,可保护山林500多亩,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