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社区再就业行动夯实民生之基

发布时间:2008-09-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11月7日16版
      这几天,家住丹东市振兴区锦绣社区的王明涛特别忙碌,他的小小按摩室即将开张。一年前,还因为没有技能一直闲在家的王明涛如今是信心百倍:“多亏参加了社区举办的免费按摩培训班,要不这摊子也支不起来。办事处和社区特别支持,还给咱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呢!”

  通过社区再就业行动,5年来,丹东市共培训下岗失业职工3.9万人,共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5.5万人次,就业率达83.6%。

  主动联系用心苦

  眼下,丹东电灯房棚改居民开始陆续回迁。为了让棚改居民住得进、住得好,每位回迁居民到物业公司领取钥匙时,都要填写一份家庭状况表。办事处和社区据此掌握居民的难处,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补贴、送服务的“五送”活动。考虑到棚改回迁居民中的下岗失业人员难处较多,社区还主动和物业公司联系,留出30个绿化、保安、保洁岗位,优先录用特困居民。

  为了让更多的失业人员找到工作,丹东市的社区干部总结出一套扎实有效的“四主动”工作法:主动与驻街单位领导接触,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和有利于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资源优势;主动帮助驻街单位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提出与驻街单位共建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或再就业安置基地;主动与驻街单位建立联系制度,保持稳定关系。充分利用驻街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和再就业安置基地。

  在建立两个基地的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各级培训资源,通过订单、定向、应急式培训的多样化实施,为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就业夯实基础,基本实现了求职——— 培训——— 安置“一条龙”服务。

  典型引路就业快

  2000年,下岗两年多的张贵林刚开始搞刮痧的时候,刮痧站一开张就赔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振兴区站前街道办事处党委和金桥社区给他送来桌椅板凳,帮他出点子、招收学员。在社区的帮扶下,刮痧站渐渐有了起色。

  身为下岗职工,张贵林格外能体会再就业的艰难。在自己创业成功的同时,他主动为下岗职工免费提供刮痧培训。丹东轮胎厂下岗职工杨圣贤下岗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他。张贵林不仅教会她刮痧技术,还替她交纳了工商管理费,帮助她建立了刮痧站。多年来,张贵林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上千人,其中400多人凭借学到的手艺实现了再就业。

  在工作中,各个社区特别注重宣传典型和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一批有能力的下岗者在自己创业后主动加入到促进再就业的行列,为下岗失业职工举办各种培训班,创办再就业基地。5年来,全市363名创业带头人带动就业3467人。

  民生工程促和谐

  做好再就业工作不仅事关职工家庭的温饱和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八道地区原是丹东纺织企业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几年企业并轨、倒闭,出现了困难户多、下岗职工多的现象。在工作中,他们开展了帮扶结对活动,每个社区干部都有联系点和联系户,经常深入困难党员、孤老户、残疾人家中走访慰问。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困难户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组织他们再就业,社区干部与企业协商,优先安置困难户工作。社区安置公益性岗位、招收保安、垃圾清运工,也优先考虑困难户。一些靠低保过日子的居民,通过社区的多方联系找到了工作,生活得到改善。

  3年来,丹东市出台就业配套政策30多项,使国家的惠民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抓好人员、经费、场地和办公设施的“四到位”,构筑起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各个社区普遍创建“下岗失业职工之家”,建立了再就业安置基地,基本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就业机制,并公开承诺只要不挑不拣,保证求职者在一定时间内就业。

  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不仅让很多失业人员找到岗位,也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当“民生工程”将温暖送入千家万户时,从老百姓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笑容。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