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打响破解“三难”攻坚战

——丹东靠特色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08-09-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11月10日1版
  时下正是板栗收获的季节,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农民杨振明正在自家的板栗园里忙活着。去年,仅仅是这2000株板栗就给杨振明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再加上10亩树莓,全年轻松进账4万多元。
  自从板栗园、树莓园都挂靠在“东潆食品”这棵大树上,从建园、栽培、嫁接到打药、施肥再到采摘、收购,企业一包到底。因此,现在的杨振明悠闲地只抓住一个“牛鼻子”,那就是用药、施肥等生产技术环节都严格按企业要求来办,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劳心劳力了。
  在丹东农村,杨振明的经历不过是个缩影。近年来,面对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县乡经济实力增强难一直是农村发展面临的“三座大山”的现状,丹东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经济发展,以工带农,产业促农,科技富农,打响了一场破除“三难”的攻坚战,使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规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困扰多年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有效破解。
资源兴工:增强县乡实力
  资源富集是丹东的突出优势,资源利用效率低则是丹东发展的隐忧。凤城、宽甸等地硼铁、黄金资源极其丰富,素有中国“金都”、“硼都”等美誉,但由于大都出售原始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于是,丹东就把振兴县乡经济的点子打在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强势上面,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县乡经济快速发展。
  凤城是全国十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在以黄金资源为资本进行招商引资的基础上,现在的凤城黄金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扩大国有资产增量,让国有资产在外来资本的激励下活跃、增值的成功之路。通过以市属的杨树、白云、林家、三道沟金矿入股,凤城先后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长春黄金研究院、北京新冶高科技集团、加拿大JHP资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辽宁天利、辽宁金凤、辽宁泰兴等高科技企业,改变了以前粗放型的经营生产方式,使有限的黄金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硼、钼等矿产资源同样十分丰富的宽甸,走的则是先退后进,打造新型工业格局的路子。
  过去,宽甸硼产品主要是硼砂和硼酸,这几年,宽甸严格控制原矿石及初级产品的生产,新上了硼矸、硼镁肥项目,硼酸废液、硼泥综合利用企业也开始出现,并向规模化发展。“华威”福利硼粉厂已在该县石湖沟乡投资3000万元,利用硼酸废液提取晶体硼镁肥,设计规模10万吨,现已投产。
  对于储量不菲的钼资源,宽甸县抓住机遇,加快招商,使钼加工业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大金坑矿业于2004年新上650吨/年钼精粉加工项目,2005年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万宝源矿业拟投资5000万元建设钼铁加工项目,其中铜精粉项目已投产,钼铁项目预计下半年投产。一批支撑目前和将来宽甸经济的支柱产业已具雏形。
  资源兴工,让丹东的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6年底,丹东县域经济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6.9%,县域经济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达到29.3亿元。
  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效益
  近几年,丹东农业经济大张旗鼓、大做特做的就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丹东意识到,要想走好农业产业化这条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农业生产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联系问题。
  为此,丹东市把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带动农产品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采取一系列政策壮大加工企业。市里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争取贴息贷款、提供信用担保,重点扶持粮食加工、流通、转化企业,并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短短几年时间就使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巨大飞跃。
  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市场联结起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丹东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东港市的水产品、稻米、草莓是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以前虽然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集约化的产业格局。围绕这些优势项目,东港先后扶持发展起大平水产、明珠米业、椅新水产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搞好稻米、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这样一来,农业实际上已经变成这个链条上的原料库,农民已经变成大车间的生产工人,而企业的任务就是加工和销售,当地的农副产品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地增值增收。
  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和农民之间建立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联系。君澳公司作为农业大生产中的加工车间,生产草莓、食用菌等的1万多农户作为生产车间,通过这样的链条,二者形成了最紧密的联系,实现了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完成了“双赢”。
  来自丹东农口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丹东市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比率达到了44%,其中,14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8.5亿元、利税5亿元。
  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前两年,香菇生产效益不佳。作为丹东市食用菌生产大镇,宽甸县牛毛坞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南方客户合作,引进全熟料封闭式接种生产技术,试验反季节香菇生产获得成功,经济效益提高一倍还多。该项目推广以来,全镇菇农发展了112万袋,实现净利润616万元,比正季香菇多收入了358.4万元。
  牛毛坞镇菇农今昔生活巨变的背后,是丹东狠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几年来,为了让知识和科技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动力,丹东大幅度削减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和种植面积,极力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同时,他们加大了在玉米自交系基因改良组合、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短梗五加人工繁殖、鱼虾病害防治、草莓脱毒苗生产、板栗病虫害防治等一些科研攻关项目上的投入,先后取得重大突破。
  东港市草莓研究所从1998年开始,组织草莓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小组,经过6年的杂交育种及试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莓新品种“红实美”培育成功。新品种试验成功后,立刻在当地推广,当年示范生产面积达3000多亩。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每年递增草莓5万多吨,增效两亿多元。
  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在丹东,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在丹东,全国最大的贝类生产基地在丹东,还有全省最大的尖把梨生产基地也在丹东……正是在“丹玉”系列、旱稻、有机草莓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新品种选育和种植、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丹东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和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日益增长。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