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朝鲜半岛经贸信息 > 2007年
2007年

福建对韩国出口发展快潜力大

发布时间:2008-04-02  |  浏览:
国际商报2007年7月28日3版
  自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交往不断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两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贸易增速明显加快。入世五年间(2002~2006年),两国贸易额年均增幅达30.2%,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达1343亿美元。今年1~5月份双边贸易额继续保持着

  20.4%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目前,韩国已成为我国继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之后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我国则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持续深入发展,福建开拓韩国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福建对韩国贸易发展迅猛

  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大入世五年间,福建对韩国进出口额由2001年的1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33.06亿美元,增长了1.8倍,年均增幅达23.1%。其中,对韩国出口表现得尤为突出,五年累计出口27.5亿美元,年均增长35.2%,不仅较同期全省出口平均水平(24.3%)高出10.9个百分点,而且也远远高于同期全省与美国(23.93%)、日本(18.59%)、欧盟(24.6%)、中国香港(15.77%)及东盟(26.1%)等五大传统市场,同时也高于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成为近年福建市场拓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2006年对韩国贸易再创新高,进出口、进口和出口三项指标分别达到33.06亿美元、22.86亿美元和10.2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4.09%、11.58%和65.77%,较全省平均增幅分别高出8.97、2.32和47.36个百分点。继前几年高幅增长之后,今年福建对韩国贸易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之势。上半年,对韩国贸易额达1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对韩国出口达6.5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62.2%,较全省出口平均增幅高出了40.8个百分点,显得特别耀眼,成为福建继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和荷兰之后的第六大出口贸易国家(地区)。

  机电产品成为对韩国出口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在入世带动产业结构转移的积极效应作用下,福建机电产品对韩国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出口额从2001年的0.47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均增幅达49.42%,较同期全省对韩国出口的平均增幅(35.2%)高出14.26个百分点,在对韩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20.8%提升至2006年的34.31%。继2005年26.83%的高速增长之后,2006年机电产品对韩国出口表现更加突出,增幅高达1.12倍,为全省对韩国出口提供了45.7%的增量,不仅高于全省对韩国出口的平均增幅,也远远高于全省机电产品(15.8%)的平均增幅,与同期福建机电产品对日本3.1%低幅增长形成较大的反差。对韩国出口较大的机电产品主要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变压器、船舶、飞机零件四大商品。今年上半年,在厦门戴尔等企业的带动下,机电产品对韩国出口继续保持着13..5%的高速迅猛增长,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幅达5.3倍,为对韩国出口提供了30%的增量,作用突出。

  尽管近年福建对韩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调整与优化,但从大类商品来看,石材制品、农产品、化工产品及鞋伞类等传统商品在对韩国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65%左右,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相对较低。2006年福建石材、农产品、化工产品、鞋伞类及纺织服装均保持着30%以上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幅分别达到66.4%、44.33%、46.5%、30%和40%,所占的比重则分别达到18.8%、10.5%、10.7%、8.14%和4%。今年上半年,上述几类传统商品累计对韩国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在对韩国出口总额中占60%,主导地位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拉动作用突出随着近年福建利用外资的不断增加,以及韩国国内设备投资需求持续扩大,福建三资企业对韩国出口快速增长。入世五年来,三资企业对韩国出口年均增幅达40.2%,较同期全省对韩国出口的平均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所占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8.1%迅速提升到45.7%,增加了7.6个百分点。其中,厦门戴尔、厦门富士通、厦门太古飞机、冠捷、捷联等外向型外资企业已成为推动福建对韩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上述五家外资企业合计出口1.84亿美元,为对韩国出口提供了1.56亿的增量,拉动了全年对韩国出口增长的25个百分点,作用突出。同期,全省国有企业对韩国累计出口6.1亿美元,年均增长8%,民营企业出口9.84亿美元,年均增长66.25%,二者合计出口15.94亿美元,占全省对韩国出口额的58%。今年上半年,三资企业对韩国出口继续保持着79%的高幅增长,其中厦门戴尔、厦门富士通两家外资为对韩国出口提供了42.3%的增量。

  由于福建三资企业绝大多数从事加工贸易,而内资企业则多数从事一般贸易,受出口企业结构影响,在全省对韩国市场的出口中,一般贸易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加工贸易。入世五年间,全省对韩国一般贸易累计出口19.14亿美元,占69.57%,加工贸易出口7.5亿美元,仅占27.26%,二者相差42个百分点。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仍高达61.7%,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加工贸易对韩国出口迅速发展。2006年,加工贸易对韩国出口增幅达12..7%,远远高于对韩国出口平均增幅(65.77%)。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达135.5%,提供了52%的出口增量,在对韩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提升至34%。

  外资企业进料装配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增幅大韩国是福建继中国台湾、日本、东盟之后的第四大进口市场,入世五年间福建累计自韩国进口98.27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口总额的11.65%,年均进口增幅达19.3%。福建自韩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以原材料和零部件为主,主要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器零部件、集成电路组件、光学仪器(液晶显示板)、化工产品、塑料制品和贱金属等产品。2006年以上七种商品累计进口21.18亿美元,占自韩进口总额的92.7%。伴随着福建省IT产业的发展,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相关产品自韩进口增长较快,成为福建自韩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2006年其占进口总额的47.4%,进口商品进一步从原料向制成品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今年上半年IT相关产品自韩国进口累计达4.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4.3%,其中液晶显示板进口2.9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9.4%,占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在自韩国进口中居绝对主导地位,2006年外资企业累计自韩国进口16.6亿美元,占自韩国进口的72.7%。今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84.6%,福州保税区日邮物流、厦门伯灵顿物流、厦门厦顺铝箔、厦门翔鹭石化、福建华冠光电、福建捷联电子、厦门华侨电子这七家外资企业累计进口达5.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5.4%,拉动了自韩国进口的17.5个百分点,龙头作用突出。

  进出口贸易趋于协调平衡入世五年间,福建对韩国贸易逆差均保持着10亿美元以上,逆差额每年都超过当年出口额,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逆差17.7亿美元,五年累计逆差达70.76亿美元,韩国成为福建继中国台湾之后的第二大逆差来源地。福建对韩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是机电音像设备(零部件)、光学仪器类产品(液晶显示板)、有机化工和塑料类产品(二甲苯、初级塑料制品)、车辆及其零部件、铜铝制品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产品。

  造成福建与韩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双边贸易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国内资源匮乏,外贸依存度高,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而电子电器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福建纺织服装、鞋类、石材、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目前福建对韩国出口的仍以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而自韩国进口的则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这种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上的商品结构,使双边贸易存在着不平衡因素;二是近年韩国在我国投资的电子、机械企业明显增加,从韩国进口的生产设备相应增加,并且其主要开展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最终产品直接返销韩国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出口其他国家或地区;三是韩方对我出口商品设置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导致福建对韩国出口难以更快发展。

  但值得强调的是,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伴随着近年来福建对韩国出口快速增长,自2005年开始,福建与韩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逐年缩减,双方的贸易进一步向平衡协调化发展。2005年、2006年福建对韩国贸易逆差分别下降了18.98%和11.7%。今年上半年,全省对韩国出口增幅较进口高出了57.7个百分点,逆差额缩减至4.2亿美元,扭转了长期来逆差额大于出口额的状态,逆差同比下降了32.5%,进出口贸易趋于协调平衡。

  拓展韩国市场潜力巨大

  韩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双边经济互补性强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2000年开始韩国经济逐步回升,而且近几年呈现持续快速的恢复性增长,2006年韩国经济增长速度达5%,人均GDP达1.83万美元,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韩国国土面积狭小(9.93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外贸依存度高达72.5%。韩国经济持续增长、韩元大幅升值等有利因素进一步促进了韩国民间消费和设备投资的增加,扩大了韩国的进口需求空间。

  韩国与福建经济对外开放的时间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在较早时期接受了日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造船、钢铁、电子、建筑,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在其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电机电子、机械、车辆及船舶等四大产业在韩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率超过60%以上。另一方面,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大量承接了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在纺织品、家具、鞋类、玩具等轻纺商品制造与农产品生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传统商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福建与韩国产业结构的较强互补性,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韩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高层互访频繁,人员往来增加,经济合作加强。2005年11月16日,胡锦涛主席访问韩国期间,韩方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与我国超过1000亿美元的主要贸易中率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同时,双方确定了到2012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贸易合作目标,并就促进两国贸易投资发展、扩大贸易救济领域合作等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探讨了加强合作的具体措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避免韩国以“第三方”不合理的成本来调查我出口商品的价格构成,这有助于我国企业摆脱受反倾销指控的不公平待遇,有助于减少中韩两国的贸易摩擦,使中韩企业开展贸易的环境更为公平、公正,对福建扩大对韩出口具有重大意义。

  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东亚合作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合作的发展进程。目前,中韩两国在WTO、APEC、“10+3”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原《曼谷协定》)框架下开展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2005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联合开展了中韩自贸区可行性研究,根据两国研究机构的联合报告,建立中韩自贸区对双方有利。作为民间联合研究的继续,2006年11月,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与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长金铉宗宣布于今年初共同启动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这将有助于中韩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今年4月,韩美FTA正式签署,为韩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提供了成功解决之道,为解决中韩FTA谈判的“死穴”扫平了道路。

  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不仅两国友好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将推动两国的经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经贸交往活动日益密切根据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经过两年的研究,2005年中国商务部与韩国产业资源部共同组织完成并签署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研究报告》,明确了两国合作领域、合作方案和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推动两国扩大贸易合作、投资等中长期计划具有积极意义和指导性作用。中韩日经贸部长会议、中韩日环黄海经济技术交流机制等正逐步成为三国政府、经济团体、企业及教育界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平台。2007年时值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友好交流年,为进一步促进中韩双方经济合作,中韩两国政府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举行中韩经贸联委会、中韩投资合作委员会、韩国派采购团来华进行采购洽谈、中国企业参加韩国进口商品展、赴韩举办第五届中韩技术展示及洽谈会等等,日益密切的经贸交流活动为进一步促进对韩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贸易平台。

  韩国市场有待深度拓展

  大力培育对韩出口新增长点一是着力扩大电子产品对韩国出口。福建对韩国出口的商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料、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及农产品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一旦商品成本提高,相对价格上升,就很容易被替代。当前,伴随着电脑、家电、半导体等产业迅速发展,韩国对电子零部件进口需求大幅增长,我国已成为继日本、美国及中国台湾之后的第四大对韩国电子零部件出口地。为此,在继续扩大福建纺织服装、鞋、石材、农副产品等优势商品对韩国出口的同时,要抓住韩国电子产品需求扩大及日美韩等国将电子零部件生产向海外转移的机遇,加强与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等专业行业协会的联系,联合组织参加在韩国举办电子产品展示和洽谈活动,进一步扩大电子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二是继续挖掘农林水产品的市场潜力。韩国是世界上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全国年均消费量约350万吨,是其肉类产品消费量的两倍多。近年来,韩国市场消费重心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水产品的价格也攀升了10%左右。自2006年1月开始,韩国取消冷冻虾等水产品的调节关税,降低部分水产品的进口关税,为扩大对韩水产品的出口带来大好机遇。福建企业要针对韩国市场对水产品需求及设置的技术壁垒要求,通过参加韩国釜山国际水产贸易博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扩大对韩国的出口。同时,韩国除大米等少数作物以外,大量的园艺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需从国外进口。目前韩国自国外进口的蔬菜大部分来自我国,但福建所占的份额偏小,其中新鲜水果尚未取得韩进口许可,要进一步积极开拓韩国农林水产品市场。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一要积极应对韩国的“进口食品等事前确认登记制度”,提高农产品对韩出口。韩国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进口食品等事前确认登记制度”,这一制度虽然为非强制性制度,但凡经事前确认登记过的食品在进口时可免于精密检查,减少通关程序,提高通关速度,这无疑对不按其规定从事的出口企业而言是道无形的壁垒。因而,要积极引导福建企业按韩方的制度要求,进行事前登记确定,有效跨越韩国构筑的技术性壁垒。二是要提高商品质量,改善服务,创立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由于韩国人消费水平较高,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注重社会评价、产品的质量、品牌及售后服务,因此要加强对韩出口产品的研发,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改善包装装潢,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三是要熟悉相关规则,提高应对壁垒的能力。针对韩国对农产品市场设置形式多样的技术壁垒,各出口企业应熟悉掌握韩国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管理规定,积极推行质量与环境认证,食品企业还应尽快建立HACCP,从源头上提升产品竞争力。

  用足用好《亚太贸易协定》的优惠措施扩大对韩出口中韩两国都是《亚太贸易协定》

  (原《曼谷协定》)成员国。根据协定,我国出口到韩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货物,只要是该协议清单内的产品,能够提供我国检验检疫部门签发的《亚太贸易协定》优惠产地证,便可享受到比普惠制更为优惠的关税。2006年9月1日,韩国开始执行《亚太贸易协定》,在化学产品、钢铁、金属等领域实施一般减让措施,并将特惠关税适用对象从原《曼谷协定》的285个扩大到1367个10位税目产品,关税平均下调约35.7%。目前,我国出口韩国可享受优惠关税待遇的产品包括部分鱼类、水果、茶、染料、橡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纺织纤维、服装、陶瓷产品等商品,覆盖了福建大部分传统出口商品。其中部分鱼类、甲壳类,关税税率从最惠国待遇的20%减至15%;茶的关税税率从40%减至20%;部分水果关税税率从30%减至22.5%;有机染料、部分橡胶制品和纺织纤维、部分陶瓷产品、铜及制品、锅炉,关税税率从8%减至6.2%;部分皮革制品的关税税率从5%减至2.5%等等。企业善于利用《亚太贸易协定》,可以得到直接的关税减免,大大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但是,从目前实际出口情况看,福建出口企业对《亚太贸易协定》的优惠措施仍不熟悉,因而错失了在对韩国出口相关商品时应该享受到的降税待遇。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亚太贸易协定》的宣传力度,普及《亚太贸易协定》内容,广泛告知企业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制作和申办方法等,引导帮助企业深入研究《亚太贸易协定》关税减让清单,利用《亚太贸易协定》关税减让带来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对韩出口。积极邀请韩国采购团来闽采购洽谈搭建对韩国贸易的新平台

  为推进双边贸易合作,自2001年开始,韩国产业资源部联合贸易协会每年组织大宇、现代、石材协会等大型政府采购团来华进行团体采购,为扩大对韩国出口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为促进福建对韩国出口的发展,2002年福建成功地组织了200多家企业与韩国采购团开展“闽韩贸易对口洽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企业的欢迎。2007年时值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友好交流年,为进一步促进中韩双方经济合作,韩国政府仍将继续组织大型采购团来华进行采购。福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商务部、韩国贸易协会驻北京代表处等有关部门(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组织韩国政府采购团来闽进行逆向采购,为进一步扩大对韩国贸易搭建有利的贸易平台,同时还根据商品结构,组织企业参加韩国进口商品展等,扩大对韩出口商机。扩大利用韩资带动对韩国的出口

  近年来,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迅速增加,投资地域由山东、天津和辽东半岛等环渤海地区逐步向江苏、广东等其它东部沿海地区扩展,投资的领域也由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等传统制造业向电子电器、信息等现代制造业拓展,并由此带动了对韩出口的增长。福建曾组织电子、机械、汽车、造船等行业的企业团组赴汉城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在韩国企业界引起较大反响,部分企业已形成初步合作意向,但目前福建对韩资的利用还不够,截至2006年底福建利用韩资仅3.15亿美元,所占的比重不足1%。韩国比较发达的汽车、电子和造船等都是福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与福建经济的互补性很强。2006年,韩国政府进一步放宽了对海外投资的限制,加强了对大型海外资源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福建要积极顺应形势的变化,立足于福建的特点和产业优势,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继续推进对韩招商活动,努力吸引韩资,通过吸收韩资带动对韩出口,实现对韩经贸合作有较大突破。

  实行迂回方式“走出去”扩大对韩国出口目前韩国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2006年10月,发布了《外国人直接投资中长期战略》,将外商投资政策由“限制、管理”转变为以“促进、支持”,鼓励国外公司在韩设立地区生产中心和营销中心,为我企业进入韩国市场提供了契机。针对当前韩国市场“身土不二”、“爱用国货”等保守观念的影响,要积极鼓励福建有实力的企业以贸易为先导,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以投资生产韩货形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可以实行“迂回战术”,借助于韩国在韩朝边境朝鲜境内设立的“开城工业区”平台,发挥朝鲜劳动力低廉、利用朝韩贸易实行零关税等有利条件,通过增加对朝鲜的投资来扩大与韩国的贸易;同时在“开城工业区”委托加工的服装、鞋帽及小家电等产品,产品返销韩国时还可标识为“韩国制造”,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