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数据库 > 丹东名人库 > 当代
当代

白春礼

发布时间:2017-07-11  |  浏览:

1.jpg

白春礼,男,1953年9月26日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的青城子镇,物理化学家。1970年中学毕业至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78年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当年考取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研究1987年,回国任中科院化学所副研究员,历任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兼STM实验室主任。1989年,任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10月-1992年4月,赴日本从事研究工作,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1996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化学学部主任2011年3月,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是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199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7)。兼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行局委员、亚太材料学会副主席(2005)等职

白春礼院士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他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及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多种扫描探针显微仪器。利用研制的仪器,在极高分辨率的水平上,对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设备、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纳米级加工方面,对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储方式和纳米科技的研究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在国内外共出版了10本中英文专著,发表论文250余篇,先后获国家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获国家专利5项。因其在诸多科学领域的贡献,白春礼博士获得2001年国际化学化工协会“国际奖章”。 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等荣誉奖。2007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