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

凤凰山古建筑群

发布时间:2009-03-23  |  浏览:

      凤凰山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相传最早修建的庙宇是朝阳寺,为唐代古刹后因兵燹而毁。据庙内碑文记载,至明弘治初年修建了佛教庙宇大宁寺,其后陆续建修观音阁、斗母宫、碧霞宫、清虚宫、药王庙等多座庙宇宫观。

      紫阳观是在凤凰山大宁寺旧址上兴建的。据碑刻和地方志资料记载,大宁寺亦名大安寺,其后又称逍遥寺,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初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佛教僧人马祖元等云游来到凤凰山。马祖元羡其地山川秀丽,环境清雅,遂托钵丐化于众信士,拟将大宁寺重新修复。时凤凰城千户张贵禀其父命,率弟张荣、侄张成治不吝百金,纠工聚财,鼎力襄助。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历时三年工程始告竣。大宁寺时有正殿三楹,配殿六楹,山门一楹。大宁寺于明末清初逐渐倾颓,清康熙时寺内仅有一名僧人,至雍正年间有洛阳道教龙门派道人郝教明,云游来到凤凰山,与守寺老僧交往非常融洽,于是长时间留住寺内。郝教明对凤凰山景色颇为留恋,因此立志改寺建观。待老僧圆寂以后,郝教明在庙中住持数年后去长安,将其弟子李永义带回凤凰山创修各庙。乾隆初年(1736年),李永义将大宁寺改建为道教紫阳观,是为凤凰城道教传播之始。道光十三年(1833年),紫阳观三名住持道士化缘扩建,计有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山门一楹。《凤城县志》载:紫阳观“为凤凰山主寺,亦名三官庙。先时僧人住持,明清之际迭经兵燹,日就凋零。雍正间仅有老僧一人,僧死庙归道教。”

      观音阁位于凤凰山紫阳观西南,凤凰洞西侧数十丈悬崖陡壁之上。始建年月无考,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人马祖元重修,清雍正时道士李永义及其后马通明等多次重修。民国初年《东三省古迹遗闻》载:“观音阁在今凤城县凤凰山,明神宗年建。阁后有山洞一,梯升可以窥天一线,俗称观音洞。”

      相传明弘治年间创建佛教禅林时,山上有庵观一所,名曰“古刹”。虽旧有草房数间,因屡遇凶荒年景,其时殿宇僧舍已荡然无存。万历十八年僧人马祖元等重新修建凤凰山大安寺(位于今紫阳观址)后,发现大安寺山门之右两里许悬崖之上,有一块很平坦的地方,是重新建修观音阁的绝佳地点。当时参与重修大安寺诸僧人也有兴复观音阁想法,只是考虑到刚刚完成一项巨大工程,耗用众多人力财力,如再兴土木之工,恐难达目的。当时惟有马祖元坚持继续兴工。他洗心涤虑,捧缘丐化。鸠石工,聚砖灰,剧细不辞,朝夕匪懈。由于观音阁址位于几十丈高的悬崖绝壁之上,人迹罕至其间,为传运砖瓦灰石,只得沿途修造石梯,拾级而上。由于马祖元和众参与者的努力,终于在当年竣工,建成观音阁一楹。

      斗母宫即斗姥宫,又称八只手,位于凤凰山观音阁东南约200米观音洞前侧石崖顶部平坦处。该地景点今命名“观胜台”,斗母宫即位于“观胜台”南侧。相传斗母宫建自明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均曾重修,建国前因年久失修倾圮。

      斗姥宫奉祀的是众星之母中天梵炁斗姥元君,俗称斗姥或斗姆。斗,即星斗。姥、姆皆指老妇人,斗姥,即是众星斗的母亲。一般寺院或宫观中的女性神像模样一般都很清秀、慈祥。但斗姥的形象却很特别,不仅威严,而且奇怪。她的头部四面有脸,每张脸上都有三只眼睛,其中多出的一只生在额头上,与王灵官或马王爷长相相似;四张脸的各面分别有一个身子和两只胳膊,加起来共有八只胳膊。“八只手”即由此得名。

      民国10年《凤城县志》载:“斗姥宫在(凤凰山)半山间,行人缘石崖径,狭甚险绝。旁有老松一株,根自石缝出,护若阑,因险而夷。每值新秋,一壑清烟,半林黄叶,疏钟迟迟送响,寒泉汩汩闻声。临深领略,兴味悠然。”

      碧霞宫俗称娘娘庙,位于凤凰山观音阁南侧,斗母宫西北侧60米处茂密树林内,背对凤凰山罗汉峰悬崖。凤凰山碧霞宫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因年久失修而倾毁。

      碧霞宫殿内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旧时在民间特别是在北方对其信仰很盛。不知从何时起,碧霞元君成了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从山下通碧霞宫殿前小路,因地势稍陡,沿途铺设有花岗岩长石条台阶两组共十余级。沿台阶登上碧霞宫殿前平台回首四望,殿宇四周林木蓊郁,景色清幽。殿前遗有清代摩崖石刻两处:其中一巨石刻有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九日凤凰城边门事员外郎福成所书“啸傲烟霞”四个大字;另一巨石刻有民国16年(1927年)丁卯五月汉章乔庚云所书“鸿爪留痕”四个大字及“光绪已丑(1889年)来游,距今已三十八年,用留数字,以志岁月”等小字。重修后的碧霞宫计有殿宇三楹,系砖木结构,硬山清水脊清式建筑,现保存完好。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