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

凤凰山摩崖石刻

发布时间:2009-03-23  |  浏览:

      凤凰山的摩崖石刻据不完全统计有29处。最早的一块刻于明“嘉靖十年丁酉四月十日”,为“攒云岩”三字,题款是“云南龚用卿”,在凤凰山古城里西山岩壁;最晚的石刻是伪满洲国留下的。

      嘉靖十年是公元1531年,干支纪年为“辛卯”,而不是“丁酉”。明嘉靖皇帝在位45年,其间“丁酉”年只有一个,即公元1537年,而这一年则是嘉靖十六年。龚用卿是嘉靖丙戌年(公元1526年)的状元,为怀安云岗人,所以“云南”应为“云岗”。他在公元1536年(嘉靖十五年)皇帝生了太子时,被嘉靖帝派遣出使朝鲜传讯朝贺,于公元1537年1月到达朝鲜,同年(即丁酉年)四月回国时路过凤凰山,留下“攒云岩”三字石刻。这么看起来,“嘉靖十年”显然不对。

      那么,这个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呢?原来都是石匠的错。他漏刻了一个“六”字,又错把草书的“岗”当成了“南”,并且只知有“云南”而不知有“云岗”。石刻完成之日,龚大人早已返回京城,当地官员乐得相安无事,将错就错了。其实,即使有人指出,回答的理由也是现成的:明朝的官员中,贪官污吏和昏庸之辈可是如过江之鲫啊,焉知龚大人的“状元”不是买的?

     话说回来,凤凰山的摩崖石刻几乎全出自军政官员之手。有民国初年的东边道镇守使(中将),有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师长、旅长甚至连长,以及师长的参谋,有奉天省参议员,凤城的县知事、县长,有伪满洲国宫内府司法大臣,安东市参事官(日本人),还有弃官归隐的乡绅等等。就是没有文人,更不用说文化名人。由此可见这个地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前面这些人的集体亮相,也表明作为边境地区,这里确系兵家必争之地,战事多发之区。虽系神经末梢,却关联着一方安危。

      有一首五言律诗的石刻这样写道:

      世路险如此,崎岖不易行。孤松蟠地起,乱石倚天生。杯酒重阳日,风烟两国兵。我来临绝巘,海宇盼澄清。

      作者是光绪年间的东边道道员张锡銮。他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在凤城任职,重阳节与同仁游凤凰山,鉴于时局艰难,国事沧桑,饮酒赋诗,颇怀不世之感,写了上面这首诗。十年之后的1904年,即光绪甲辰,爆发了日俄战争,又波及到辽东地区,张锡銮把十年前的诗刻在仙人桥右侧的悬崖上,忧国伤时溢于言表,英风凛冽如在目前。

      这种内容的石刻在全国的名山中也是罕见的。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被炸毁了。同时遭此厄运的还有多处。其中有一首题诗被炸掉一半,原诗为:

      旧时家近凤凰山,学未成就衣锦还。为语家乡诸父老,愧无实惠到人间。

       另有“众山一览”,“览”字没了;“万家生佛”,仅存“佛”字。“革命”到了不许“万家生”,也不让百姓“览”的时候,这就怪不得天怒人怨了。

      上面两首题诗是带有纪念性的石刻,类似的还有“共和再造”,刻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在山阴城门里路西山骨间。

       这“共和再造”四个字记录的是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原来,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导演了一场喇嘛猴戏。当年的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议决帝制,与会的“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帝制的票数也恰是1993张。在各省“国民代表一致拥戴下”袁某人“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为‘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可是,到了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3月22日,在举国痛骂中,袁皇帝被迫放弃帝制,在位83天,6月6日,就因尿毒症而呜呼哀哉了。袁世凯一生妻妾10个,儿子17个,女儿19个,58岁就玩完了。这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者的下场,这就是“共和再造”的曙光。刻石纪之,以警后人。

       凤凰山摩崖石刻中还有一种命题性的,凤凰山里类似的石刻不少,前面提到的“攒云岩”就是。凤凰洞旁边的“圣源”二字也是。那小小的泉眼,年复一年,不枯不溢,清纯甘冽,确是圣洁泉水的源头。在距离大石棚百米,上山公路左上方约二三十米处的峭壁上,有“云程初步”和“向上”两方石刻。这个地方是山半腰,当此“云程初步”之时,游人岂能不努力“向上”呢?

      在大石棚的下面就是滚滚滔滔的飞泉瀑布,在乱石穿空,林深草密之中,有一巨石丈许兀然耸立,横冲水道,激荡有声,四个斗大的楷书“中流砥柱”赫然入目。实在是切中题眼,自然天成的好文章。同样的佳构还有“出类拔萃”和“俯视清流”。后者在山阴城门外的路边,隔着路的谷底就是喷珠泻玉的山涧,站在这里居高临下,只见其流,不闻其声,望着渐行渐远的银涛雪浪,一切烦恼和忧伤统统都让它带到天外去了。“出类拔萃”在斗母宫的身后,那是一块孤标傲世的柱石,其北面朝着观音阁和凤凰洞的石壁上,刻此魏碑体四字。刻石的人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来凤城剿匪的军门陈济清。陈虽系一介武夫,笔势苍郁遒劲,点画倒也古拙可观。

      第三类摩崖石刻属于抒情性的,所谓抒情,当然是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其中有的浅白直露,实话实说,爽快倒是爽快,只是味道寡淡了一点,例如“喜吾乡有此名山”,“此山不老我曾来”等等。也有借古人诗句,聊抒个人情怀的,如“振衣千仞”,出自西晋诗人左思(公元250?-305?)《咏史》之五,这两句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不禁使人联想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抖开衣襟任长风吹拂,频频招展,猎猎有声,何等豪迈,何等气概!“众山一览”用的是大诗人杜甫《望岳》的诗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试想,站在攒云峰,放眼望去,山子山孙尽在脚下,岂止一个“小”字了得!也有引申生发,抒写性灵感受,言情明志的。如“啸傲烟霞”,“仙界凌空”和“磊落光明”等等。其中“啸傲烟霞”刻在碧霞宫前一块扁平的巨石上,由于周围众树蓊蔚,阴翳屏蔽,不易发现。刻石的人是清乾隆初年管理凤凰城边门事务的下级官吏。这里三面环山,坐西北而朝东南,春秋之际温差较大,常常云蒸霞蔚,烟笼雾罩,确是寄情山林,啸傲烟霞的好去处。那“仙界凌空”四字颇有飞升飘举,羽化而登仙之概。表现的是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宗教迷狂。

       第四类是评点性的,这类石刻较多,如“四时可赏”、“智水仁山”、“天高气清”、“山高水长”、“天籁和鸣”和“亘立中天”等等。这些评点不乏溢美之辞,但结合具体景观,往往也能产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审美效果。例如,“东地瀛洲”,“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东地瀛洲”就不仅是比喻,更是提升。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凤凰山有山有水,且是名山胜水。“智水仁山”自然使见仁见智的游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了。凤凰山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风光迥异:春花烂漫、夏木繁阴,秋水澄鲜,冬山如眠。如此这般,“四时可赏”则决非妄言。用来形容登山的感受,察江山之多娇,觉宇宙之无穷,虽非神来之笔,也算是妙造天成了。

     紫阳观山门外之左侧原有一座灵官庙,早已倾圮。庙东最高处有一石刻“天籁和鸣”,刻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这个地方林禽聚噪,涧水闻声,县志评价说“无非天籁鸣处,著一‘和’字,居然人物无间,同此活泼天机,盖意高浑而句响亮者”。其实,“意”未必“高浑”,“句”也不能说“响亮”,只是处于林边、水边、山边、寺边,自然天籁、地籁、人籁融合激荡,交相混响,让人实实在在享受一把“和鸣”的清爽、悠扬和惬意罢了。作为评点之语,也算是允当贴切、恰到好处了。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